搜索
 

信江新区殡葬改革取得大突破

2020年11月19日 10阅读 来源:鹰潭日报 2019/12/3

屋前屋后都是坟墓,主干道两旁墓碑林立;河道边、菜地农田丛中,零星散落着新旧坟墓;每到清明冬至等传统节日,到处是烧纸钱祭祖的村民,遍地的坟头插着鲜花,这一怪状与信江新区打造鹰潭的“城市客厅”发展定位极不相称。随着新区大开发大建设的深入推进,挤占城市发展空间的坟墓不得不为城市建设腾地,但城市规划区内又不能建设公墓。这么多年积累的坟墓怎么迁?往哪里迁?这是多年来摆在信江新区领导面前、群众急盼解决的一道难题。

今年,信江新区借助殡葬改革的东风,痛定思痛,狠下决心啃下“硬骨头”,采取强有力的措施,推动全区绿色殡葬改革取得重大进展,实现了“从无地安葬到福地安葬的转变、从传统殡葬到文明殡葬的转变、从被迫迁坟到主动迁坟的转变”。今年以来,全区共迁平坟4700多座,存量棺木回收率100%、各村红白理事会的组建率100%、新逝人员火化率100%,逝者入公益性公墓100%,未发生一起因迁坟工作上访事件。其中,江北街办周塘村30天内迁平坟1586座;夏埠乡姜家社区仅用18天时间迁平坟1200座。如今,夏埠乡8个社区中7个社区已实现了无坟社区,正在全力打造全市首个“无坟乡镇”。

逝有所安:从无地安葬到福地安葬的转变

平原多、山地少、人口密度大,85%国土面积在城市规划区内,这是信江新区的城市特征。经过多年的征地拆迁,群众戏言“上无片瓦、下无寸土,死无葬身之地”,无地安葬、迁坟难一直是群众反映最为强烈的问题之一。

殡葬改革启动后,信江新区按照“搞好规划、确保进度、确保质量”的原则,投入资金1200万元,建设1个区级公益性公墓,1个乡镇级公益性公墓,7个村级公益性公墓,2个村级骨灰堂。其中,虎岭村公墓按照规划设计,可安葬墓穴1.2万个,预计可满足信江新区未来30年的使用需求。

前不久,周塘村民项某80多岁的母亲去世,面临着无地安葬的窘境,处理老母亲的身后事也成了家人苦恼的烦心事。村干部得知情况后第一时间赶到项家,带家属去虎岭村公墓参观后,彻底打消了他们的顾虑,果断在公墓选择一处福位将母亲安葬。

“公墓内绿树成荫,平坦的水泥甬道、格子化的墓穴,相比过去都是散葬乱埋,如今在这里有专人管理,路脏了有人扫,草长了有人拔,比之前好多了。”项某认为。

一系列公墓的建成,既有力解决了广大群众“无地迁坟、无处葬墓”的顾虑,为殡葬改革奠定了基础,也让绿色殡葬、生态殡葬、文明殡葬成为了农村城市化、农民市民化进程中的最佳选择。

移风易俗:从传统殡葬到文明殡葬的转变

“原来,江北街道各个村的村民逝世后,基本上采用土葬的方式,请八仙等丧事流程大操大办,而且请客的酒席、烟酒档次也要攀比,总花费数万元甚至更多。这些不良风气群众极度反感,但一家一户无力改变。”江北街道党工委书记余军介绍说。

今年以来,信江新区把移风易俗作为推进乡风文明建设的切入点,制定了《信江新区婚丧喜事操作标准》,并纳入村规民约,引导群众革除婚丧喜庆事宜中讲排场、比阔气等陋习,倡导喜事新办、丧事简办、厚养薄葬、勤俭节约的文明新风尚。同时,充分利用电视、广播、报纸、网络等媒体,采取发布政府通告、悬挂标语、印发宣传单、群发短信和微信、制作宣传栏等形式,广泛深入宣传殡葬改革工作的目的、意义、要求和规定,全方位、地毯式地进行宣传发动,让城市不见坟头、幸福生活重在厚养薄葬等新观念深入人心。

9月初,鸟上彭家组村民彭某不幸因病去世,留下两个孩子和治病时欠下的数万元债务。在过去,安葬会让这个家庭雪上加霜,但在“殡葬全免费”政策下,逝者殡葬涉及的所有费用全部由政府财政买单,家属只花了几百元购买些许祭祀用品,就办好了逝者身后事。

“殡葬改革工作事关乡村振兴战略和小康社会建设,是推进资源节约、减轻群众负担的关键环节,也是对乡村振兴乡风文明的有力诠释和生动实践。”周塘村党支部书记彭灵说,“村里的各项工作都要以群众的根本利益为出发点。只有紧紧依靠群众,移风易俗、厚养薄葬的文明新风尚才能真正推行开来。”

因势利导:从被迫迁坟到主动迁坟的转变

与拆迁房屋相比,迁坟实际上是另一场拆迁,在信江新区不少干部看来,这项工作的难度并不亚于房屋拆迁。而且由于新区开发建设,不少村民的祖坟被迫一迁再迁,如果迁坟工作还走政府大包大揽的老套路,势必难度更大。为此,信江新区果断决策,创新机制,将原本由政府主导的迁坟、附着物补偿等事务,统一下放到村(社区),实行村民理事会包户负责,工作经费和补偿款项按政策标准提前支付,实行“包干补偿”,让群众真正成为迁坟的主体和最大受益者。

“政府不直接参与迁坟,工作难度会小一半。”这是江北街道干部彭钢在亲身参与了迁坟工作后总结出来的经验。彭钢说:“很多工作都是由政府直接去推动,不仅很难让村民动起来,他们还会提出各种要求。”在他看来,要做好迁坟工作,一定要充分调动村民理事会的力量,“有些工作,村民理事会的人说一遍,可能比我们说一百遍效果还好,因为他们大多是村里有威望的人,村民比较信服。”比如,江北街道港口村在迁坟时遇到村民的阻力,该村理事会成员带头先将自家祖坟迁入公墓,并以此为例向村民言明利弊,短短三天迁平坟158座,顺利推动迁坟工作的完成。

据统计,今年以来,全区共迁平坟4700多座。对于这样的“速度”,老百姓也有自己的看法。“我们也是经历了从反对到支持的过程。”周塘村村民彭金良说,刚开始他担心迁坟会破坏风水,当村干部带他去公墓参观后,主动把家里的8座祖坟迁入公墓。“公墓环境优美,墓道、公路基础设施完善。村干部都带头迁,我怕什么?他能迁,我就能迁。关键是坟迁走了,也大大改善了我们自己的居住环境,这是一举多得的好事,我们没有理由不支持。”

当下,文明低碳的绿色殡葬新风在信江新区吹得正劲。这项顺应时代发展、顺应民心所向、顺应观念进步的改革赢得了群众的拥护支持和赞誉,到目前为止,全区实现新逝人员火化率100%,逝者入公益性公墓100%,未新增一例新建坟墓,没有因迁坟工作而发生过一例上访事件。

热点文章推荐

相关文章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