搜索
 

余江县实施文化惠民工程纪实

2020年11月19日 10阅读 来源:鹰潭在线 2013/7/9

为群众幸福“加分”

“今天是个好日子,心想的事儿都能成……”,每到傍晚,余江县城乡各个文化活动场所便人潮涌动,他们有的伴随着欢快的旋律舞蹈,有的穿上戏服唱上了戏曲,有的表演着自编自导的小品……这是该县群众共享文化发展成果的一个缩影。

近年来,余江县大力实施文化惠民工程,不断完善公共文化服务体系,大力实施文化下乡活动,着力发展文化创意产业,让群众在文化发展中既富了“脑袋”、又鼓了“口袋”,为群众幸福层层“加分”。

公共文化网络覆盖城乡

时下,随着夜幕降临,余江县城同乐园广场人头攒动,歌舞飞扬,成了欢乐的海洋。市民们有的合着音乐节拍翩翩起舞,有的信步闲聊,有的活跃在各类健身器材上……

近年来,该县把文化设施建设纳入县城和小城镇建设的总体规划,与小城镇发展和县城规划有机结合起来,不断加快文化基础设施建设。县城重点建设血防纪念馆、文化馆、图书馆、电影院、文化广场等公共文化活动场所;乡村重点建设文化站、农家书屋和村民文化活动中心,健全县乡村三级公共文化服务网络。

在县城,血防纪念馆已成为该县重要的爱国主义教育基地,新落成的文化馆、图书馆成了市民读书求知的精神乐园,功能落后的电影院正进行高标准重建,30多座市民文化休闲广场遍布城市各个地段,成为市民休闲和开展文化活动的重要场所。在乡村,该县结合新农村建设,采取政府出一点、向上级争取一点、企业单位捐一点以及通过“一事一议”让群众集一点的办法,共筹资2600余万元建成文化站12座,覆盖全县所有乡镇;建成农家书屋106家,为352个自然村建设了村民文化活动场所,覆盖全县九成以上行政村,大大推动了农村文化事业的发展。

如今,该县已形成以县级骨干文体设施为龙头、乡镇综合文化站为枢纽、村级文化活动中心为支点的三级公共文化服务网络,为文化事业的发展提供了广阔的平台。全县涌现出专业文艺团体6个,电影放映队11支,常年开展活动的业余文艺团体100余支,这些专业和民间艺术团体每年开展各类民间文化活动1万余场,营造了“天天有活动,周周有表演,月月有主题,季季有高潮,欢乐伴一年”的浓厚文化氛围。

“文化大餐”陶冶群众情操

夕阳西下,余江县马荃镇渔业居委会的活动广场一片欢腾:音乐悠扬,灯光闪烁,居民有的打太极拳,有的扭秧歌,有的唱快板……张小菊老人每天吃完晚饭,就会哼着小曲儿,邀两三个邻居来此扭秧歌。“锻炼锻炼,吃饭香了,身体棒了,大伙聚在一块唱唱歌、跳跳舞,真好!”老人乐呵呵地说。

余江县积极做好“送文化”、“种文化”两篇大文章,大力开展送电影、送戏、送科技等送文化下乡活动和文化队伍建设,加大群众文化建设力度,为群众端上一道道丰盛的 “文化大餐”,陶冶群众情操。

为让农民看到更多更好的文化精品,县电影公司购买了电影拷贝,引进10台数字化放映机,组建了11支放映队,下乡为农民放映。县文化部门精心组织基层文化工作者编排一批农民喜闻乐见、具有乡土气息的文艺节目,利用节假日、乡镇集日等,开展送戏下乡活动,深受农民欢迎。据统计,农村三项文化活动开展以来,该县共开展文艺演出700多场、电影放映16000多场、乡镇文体活动800余场,充分满足了全县广大农民群众的精神文化生活需求。

与此同时,该县高度重视乡村文化队伍建设,加大对乡村文艺人才的培养力度,充分发挥民间艺人、文化能人在活跃农村文化体育生活、传承发展民族民间文化体育方面的作用,带动村民主动参与到群众文化建设中来。该县通过县城专业文艺团体结对帮扶、举办各类文艺交流会和组织外出参观学习等“请进来、走出去”的方式,提高乡村文艺爱好者的水平。据了解,仅去年以来,该县就举办各类文艺培训、交流、外出学习共计300余场(次),培训乡村文艺爱好者8000余人次,培养出乡村文化能人1000余名。在政府的引导下,在乡村文化能人的带领下,许多群众喜闻乐见的“草根”文化被激活,武术队、管乐队、舞狮队、龙灯队等一个个文体团队也如雨后春笋般地迅速成长。据不完全统计,该县农村共有各类文艺宣传演出队伍180余支,每年参与文化活动的人数达8万余人。

文化创意产业助民致富

找准文化建设与产业发展的结合点,拓展“文化民生”的广度和深度,是余江县文化惠民工程的一大亮点。

余江素有“雕刻之乡”的美誉,雕刻加工历史悠久,早在汉唐时期,古余江已有中原木雕技艺传入,至明清,余江雕刻形成了以佛龛、造像等紧密附载于佛教文化的特色,奠定了余江雕刻鲜明而深厚的文化特点。

近年来,余江将雕刻产业作为富民产业予以重点扶持,雕刻产业得到长足发展。然而多年来,余江雕刻一直以日用性的工艺品为主,少有高附加值的中高端根雕与艺术雕,更多的是工业产品而非艺术品,缺乏相应的人文内涵和品牌影响力。对此,2012年该县将雕刻产业列为文化创意产业精心策划和包装,培育知名文化品牌,走“文化提升产业,产业推进文化,文化与产业互融共兴”的发展新模式,以实现雕刻产业的跨越发展和雕刻艺术的大繁荣。

要提高附加值,从工业产品到艺术品,创意人才是关键。在打造雕刻创业示范街、雕刻创业基地、雕刻博览馆等产业发展平台的同时,该县更注重创意人才的引进和培养,培育雕刻品牌。先后引进和培养国家级大师2名,省、市级大师16名,中、高级美术师200余名;支持创建省级技能大师工作室1个,3人被授予省级技术能手称号。通过立体全方位的培养与训练,目前,余江雕刻企业已拥有技术骨干和专业管理人才5000余人。如今,文化与品牌已成为余江新的发展核心要素,雕刻这一文化创意产业迎来了新的辉煌。今年该县荣获中国第十五届根艺石艺博览会举办权;在2013年中国工艺美术“百花奖”评选活动中,该县选送的雕刻作品又斩获3金1银3铜。截至目前,该县共有500余件雕刻作品在全国各级工艺美术大展、大赛和博览会上获奖;1—6月份,该县雕刻文化创意产业实现利税1.02亿元,同比增长22.9%。

就业是最大的民生。余江县通过走文化与产业相融共兴之路,雕刻文化创意产业获得了蓬勃发展,企业不断涌入,产业链条不断延伸,更多的老百姓实现了“家门口就业”。目前,雕刻产业从业人员达1.7万余名。

热点文章推荐

相关文章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