搜索
 

共同撑起一片蓝天 ——我市妇女儿童事业发展纪实

2020年11月09日 10阅读 来源:鹰潭市人民政府办公室 2008/10/14

鹰潭,一座充满活力和发展后劲的年轻城市,在“小市有大作为”感召下正创造出一个个令人瞩目的业绩。我市经济社会持续稳定发展,各项社会投入不断增加,教育、卫生、文化、体育事业全面协调发展,城市建设日新月异。我市先后被评为“全国儿童工作先进市”、“浙商最佳投资城市”、“中国优秀旅游城市”、“江西省社会治安综合治理先进市”、“江西省卫生城市”等。

在各项社会事业蓬勃发展的同时,全市妇女儿童工作坚持以“三个代表”重要思想为指导,贯彻执行“男女平等”基本国策,大力实施妇女儿童发展纲要,为妇女儿童生存、保护和发展撑起一片爱的蓝天。

母亲安全、儿童健康是妇女儿童生存发展的基本条件。在鹰潭,妇幼保健网络逐步建成完善,社区诊所、乡镇卫生院防疫保健设施、妇幼保健人员逐步配备齐全。在“实行降低孕产妇死亡率、消除新生儿破伤风”项目和新型农村合作医疗试点工作中,我市有针对性地加强了卫生院产科建设和专业技术人员业务培训,妇女儿童卫生保健水平得到进一步提高。到2005年,孕产妇保健覆盖率达92.56%,住院分娩率达84.61%,孕产妇死亡率控制在十万分之三十五以下,四苗接种率一直稳定在95%以上。结合新农村建设,我市加大了农村改水、改厕力度,提高了农村自来水及农村卫生厕所普及率,农村改水受益人口覆盖率已经达93.45%,卫生厕所普及率达67.41%。   

五年来,我市各级政府大力实施“科教兴市”、“人才强市”战略,妇女儿童素质不断提高,妇女参与经济社会各项事业的能力和水平不断增强。“十五”期间共计筹措校建资金11.4亿元,新建改建校舍22万平方米,农村中小学已全部实现远程教学,一专多能的职校毕业生就业率达95%以上。为保障残疾儿童顺利入学,全市建立了2所特教学校、2所聋哑学校,残疾儿童入学率达71.4%。为帮助贫困儿童完成学业,我市已建立了“两免一补”、希望工程、春蕾计划、关爱女孩及社会各界捐资助学的多渠道助学体系。五年来,共资助学生11.3万人次,各类救助资金达860多万元。

根据社会发展的要求和妇女的特点,全市在城乡妇女中开展了不同层次、不同形式的职业教育和技术技能培训,共培训妇女5万多人次。2.2万余名农村妇女参加了“阳光工程”及各种实用技术培训,1千多名农村妇女取得了农业技术员证书,1.5万余名下岗女工参加了再就业培训,1万余名在岗女工参加了岗位培训、技能比武,5千余名妇女干部参加各类党校干校的岗位培训和各类学历再教育,为在各行各业展示妇女风采奠定了扎实的基础。目前,全市已建立各类“巾帼”创业示范基地100多个,就业指导中心45个,巾帼劳务转移基地40个,涌现出一大批女企业家、致富女能手、“巾帼建功”标兵和“三八”红旗手。

妇女参政程度有所提高。各级人大女代表和政协女委员所占比例,总体呈上升趋势。2005年,市人大女代表55人,占代表总数的20.29%,比2000年增长2.77个百分点。市政协女委员65人,占委员总数的24.07%,比2000年增长1.94个百分点。各县(市、区)党政班子中均配备了女干部,市、县(市、区)两级政府工作部门领导班子中,女干部配备率明显提高。

为把党的阳光雨露送进千家万户,各级妇儿工委积极加大对男女平等基本国策和“两法两纲”的宣传、贯彻力度,开展“送法进村入户”、“法律进社区”、“我与父母同学法”等一系列法律宣传活动,建立妇女儿童维权联席会、维权法庭、法律援助站等维权机构,为妇女儿童提供法律援助273件次。为了净化妇女儿童健康成长的社会环境,全市多次开展禁止使用童工、女职工劳动保护等检查和“扫黄打非”工作,成立了以“我最喜爱的十大人民警察”、打拐英雄施华山为队长的全国第一个打拐中队,严厉打击了各种危害妇女儿童身心健康的违法犯罪活动。施华山荣获全国维护妇女儿童权益特别贡献奖。

和谐平安鹰潭的建设,因为有了妇女儿童的积极参与而绚丽多彩。在社区,妈妈文艺宣传队活跃在广场庭院,38支妈妈劝赌队出入于街头巷尾;在学校,小公民道德建设活动开展得如火如荼;在千千万万个家庭,“学习进家庭、美德进家庭、法律进家庭、卫生进家庭、和谐进家庭”的“五进家庭”活动精彩纷呈。各级妇儿活动中心成为妇女儿童的乐园,妇女成为全民健身队伍的主力军。

鹰潭日报讯(记者 林卫东)

热点文章推荐

相关文章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