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孝是无可推卸的责任”
——“中国好人”陈志群的琐碎孝事
孝可以很大,大到感天动地;孝也可以很小,小到只是一点一滴。陈志群多年来侍奉着年老多病的父母,但要讲出多少让他印象深刻的故事,却似乎很难为他,因为在他看来,这么多年在父母身边,无非是做些喂饭、按摩、剪头发、剪指甲之类的琐碎小事。但就是这些看似平常的小事,却感动了很多人。今年2月,他作为孝老爱亲的典范,入选“中国好人榜”。
陈志群是江西核工业二六一大队勘察研究总院副院长,特殊的工作性质决定了他的“漂泊”生活,往往接到一个新的工程就必须开拔到一个新的地方,但自从父母患病之后,他“漂泊”到哪里,就把家安在哪里,把父母接到哪里。他何尝不想给父母一个安定舒适的生活,但作为家中唯一的儿子,其他姐妹又远在他乡,他只能作出这样的选择。刚开始带着患病的父亲到处辗转,别人都投来异样的眼光,但渐渐地,他们的眼光中充满了理解和敬佩。
当记者问他为什么不请个保姆的时候,他说:“不是没想过请保姆,但我总觉得,照顾自己的双亲是无可推卸的责任,再说了,还有谁能比我自己照顾他们更细心呢?”为了更好地照顾父母,他并没有让失业在家的妻子外出找工作,而是专门待在家里洗衣做饭、帮忙照顾老人。
2005年,父亲患上了帕金森、老年痴呆等疾病,生活不能自理,陈志群便把父母亲接到身边,和母亲、妻子共同照料父亲的日常生活。只要有空,他就给老人晒被子、擦洗身体、修指甲、剪头发。天气好的时候,他常常扶着老人出去晒太阳,散步。
2010年5月,陈志群的母亲又被检查出患有肺癌和糖尿病,这对陈志群来说无疑是雪上加霜。母亲住院期间,他利用中午和晚上休息的时间给母亲送饭、陪母亲聊天,一有时间就给母亲按摩,帮助她活动肢体。饱受病痛折磨的母亲最终在2010年6月离开人世。作为家中唯一的儿子,母亲去世后,照料父亲的担子便落到他的头上。患帕金森症的父亲,肢体经常会出现不自主的颤抖,小便都不知不觉,陈志群却从没嫌脏嫌臭,更没有任何怨言。
2010年12月,陈志群担任南昌舜赣外滩桩基工程项目经理,吃住在工地上,租的是当地百姓的民房,条件简陋。当时正值寒冬,为了不让父亲受冻,他买来取暖器、电热毯等给父亲取暖。在项目施工期间,他每天早上5点半起床,为父亲接大小便、洗漱更衣、煮饭、喂饭、喂药后自己才匆匆去上班;晚上,给父亲喂好饭后还要帮他擦澡、洗脚;深夜,每隔两个小时就要起床给父亲翻身、盖被子。“基本上每天晚上都要起来五六趟,不过也习惯了。”为了方便照顾父亲,他一直都是和父亲睡在一个房间,在父亲床边再铺一张床,两床之间用一根细绳连着,父亲一有动静就会触碰到绳子,他就能及时醒来。
由于父亲消化系统不好,陈志群经常给父亲熬稀饭,有时候从食堂打饭回来,也要先煮成糊状再喂给他吃。父亲想吃点什么菜,他总是叫食堂工作人员帮忙带回来,或者干脆让妻子直接去买。
去年12月的一天中午,陈志群把父亲安顿好之后就去上班了。那时候,老人还能自己活动活动,就一个人到外面晒太阳散步去了。谁知老人不知不觉走远了,不记得回家的路。原本陈志群在父亲胸前放了一个牌子,上面写着自己的住址和联系电话,但那天老人家嫌戴着这个不方便,就取下来了。到下午5点多钟,陈志群下班回来之后,发现父亲不见了,心急如焚的他一边带着家人和前来帮忙的同事四处寻找,一边拨打110电话报警。此时天已经黑下来了。半个小时之后,家人和同事都回来了,没有找到老人,陈志群急得眼泪都出来了。后来,在好心人和民警的帮助下,老人找到了。尽管只是虚惊一场,但陈志群为此自责不已。他说,为人子女,他决不希望自己留下什么遗憾,等到有一天,“子欲养而亲不待”的时候,后悔就来不及。
后记:
说实话,记者并没有见过陈志群,也没有见过他的父母,只是在电话中对他进行了采访。而即使是电话采访,也进行得“一波三折”。当记者得知他入选“中国好人榜”后,约他采访时才知道,他现在在南昌工作,很少回到鹰潭,于是记者只好约他通过电话进行采访。记者以为,作为江西核工业二六一大队勘察研究总院副院长和工程的项目经理,他上班时间肯定很忙,所以就选择中午给他打电话。当天中午,记者先给他发了个短信,问他现在是否方便,他的回复是 “能否再等半个小时?”记者当时以为是打扰了他的午休时间,后来才明白,他哪有什么午休时间,他只是要服侍父亲。
热点文章推荐
相关文章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