搜索
 

鹰潭,一座好人不断涌现的城市

2020年11月05日 10阅读 来源:鹰潭在线 2013/8/5

鹰潭,一座好人不断涌现的城市。今年,短短7个月时间,仅记者一人,就采访报道过我市有较大影响力的好人善举新闻多达14件。其中有在北京王府井捡到5万元不心动的“江西最美打工妹”、“北京好人”——汪荟;有勇救落水女子不留名的流口镇综治办主任——周快发;有为了“让别的妈妈不要哭”,而自愿捐献遗体留下人间大爱的白血病患儿杨顺及向儿子一样自愿捐献遗体的杨顺母亲徐荣梅;有让小爱凝聚成大爱,组织万名网友12年接力献爱心的民间爱心团体——“鹰潭网友爱心园”……

大爱融心,一个个好人不断涌现、灿若群星。这些被记者采访报道过的都是“鹰潭好人”,但鹰潭好人远不止这些。正是他们,用自己的爱心,温暖着这座城市,用自己的行动,展现了鹰潭儿女的时代风貌。他们是百万鹰潭人的骄傲,是鹰潭精神的高海拔!正是他们,唤起了我们每个人身上的道德共鸣,凝聚了每个人内心的潜在力量,共同构筑了鹰潭道德高地,充分塑造和展示了鹰潭的新形象,为提振鹰潭人的精气神,进一步促进“四个鹰潭”建设更好更快发展提供了强大精神动力。

现在,就让我们共同回味,令你我感动的,“鹰潭好人”们的事迹。

拾金不昧,见证高尚品德

生活中有很多感动,但最让我们感动的,往往是一些普通人做着平凡的事,传递着巨大的社会正能量。

虽为打工妹,心比金子贵。在北京打工的20岁我市女孩汪荟,用行动证明了自己的品质。去年11月20日中午,汪荟在打工的店门前捡到两个装有5万元现金的纸袋,她急忙报警。可是,3个月过去了,失主却一直没有领走这些钱。考虑到丢钱的人很可能不是北京本地人,汪荟希望通过媒体和网络的力量,将钱物归原主。汪荟拾金不昧的事迹经人民日报、中央电视台、江西日报等中央、省级媒体报道后,迅速传遍了大江南北。她被称为“江西最美打工妹”、“北京好人”。

他们还是孩子,却被称为“小雷锋”。2月24日上午8时许,贵溪一小王子莹、熊伟和四中熊芷杰柔这三个小孩,在冶炼厂生活区附近玩耍时,发现前方不远处有个钱包,打开一看,发现包内有7000元现金和一些贵重物品。为了将钱尽快还给失主,3人决定把钱包交给辖区派出所民警。当失主从警察手里接过失而复得的钱包时,非常感动,特地制作了感谢信送到学校,表扬这3个孩子拾金不昧的高尚品德。

7月初,在塔桥园艺场卖梨老人刘来虎,卖完梨后在回家吃饭的路上,捡到装有4万元钱的皮包。为了归还失主,他忍住饥饿、在烈日下苦苦等候。皮包最终物归原主。而刘来虎一家6口人,还住在30平米的瓦房里。刘来虎用行动传递了社会正能量,感动了广大市民,江西日报等省级媒体纷纷转载报道。

7月22日中午,推车卖水的68岁老太汤菊清,在路边捡到一个装有4000多元现金及10多张证件的皮包。虽然汤菊清老人每卖一瓶水只赚3角钱左右,一天下来只有20几元的收入,但淳朴善良的她让儿子帮忙联系失主,将钱归还失主。她被市民称为“淳朴善良的鹰潭好老太”。

见义勇为,彰显英雄本色

英雄的行为不是偶然的,它是中华传统美德的人性光辉与道德的力量在新时期淋漓尽致的展现,是道德教育与良好社会道德氛围熏陶的必然。危险面前,他根本不需要选择,因为这瞬间举动源自内心品质,一个英雄的高尚品质!

2011年8月22日,72岁老教师胡生贵舍己救人的事迹感动了千万人。今年1月14日,在金屯镇上马村小组,71岁退休老教师占水海勇救落水儿童的事迹也同样感动了许多人。当天下午4时左右,9岁的高宇放学回家途中,不慎掉进村里的一口水塘中。在小孩即将沉下去的危急关头,满头白发的占水海闻讯赶到,不顾个人安危,来不及脱掉衣服,就纵身跳进寒冷的水塘中,将小孩顺利救起。他的这一行动,感动了被救小孩家长及众多村民。

3月12日上午,我市两名90后女城管在巡查时,发现一男子正抢夺一女市民提包。面对身上藏有弹簧刀的男子,两名女城管勇敢地站了出来,并在其他市民的帮助下,将这名抢包男子控制住。市民亲切地称她们是“勇敢的美女城管”。

4月17日晚9时左右,在贵溪信江边,一女子哭着走向江中寻死。当涛涛江水接近女子颈部时,正在附近钓鱼的中国平安公司贵溪支公司员工刘荣盛、贵溪市公安局民警李前明冒着该妇女拒绝救助,随时有可能被她拽下水的危险,同心协力将她救上岸,谱写了一曲贵溪警民见义勇为的英雄之歌。

这一刻,是勇气与胆识的考验;这一跳,是责任与爱心的体现。6月7日,当一位轻生女子在水中挣扎,生命垂危,而岸边的市民没有人敢下水救援的情况下,一位23年扎根在农村政法综治一线的党员干部——流口镇综治办主任周快发,在自己水性一般的情况下,不顾个人安危,毅然跳入江中,机智勇敢地将女子救起,而后默默离开,令人肃然起敬。

为国捐“躯”,诠释人间大爱

身体发肤,受之父母。因为传统观念等其他因素,许多人在情感上难以接受器官移植,而有些人却毅然选择用捐赠遗体的方式,为他人带来光明,带来希望,诠释了人间大爱,令人震撼,令人敬佩!“国家对我们这么好,我们要回报社会,报答国恩。在我们百年之后,凡是国家需要的,身上一切有用的东西,我们都可以无偿奉献给国家。”3月25日,对于家住余江县刘家站垦殖场,目前已94岁高龄的程顺时和85岁的周斯茂来说,是一个让他们难忘的日子:他们终于完成了自己的一个心愿,在家中签订了一份《江西省志愿捐献遗体申请登记表》。程顺时和周斯茂成为了目前全省年龄最大的签订遗体捐献志愿书的夫妇。

这是一个关于母子情深、关于知恩感恩、关于人间大爱、传递道德正能量的感人故事。去年,一名8岁白血病患儿杨顺向母亲徐荣梅提出:如果有一天死去,把自己的遗体捐献出去。杨顺成为我省第127位遗体成功捐献者。今年4月10日,他的母亲也在《江西省志愿捐献遗体申请登记表》上庄重地摁下手印。贫困的母亲,为了让别的孩子学习条件好一点,还将3万元善款捐赠给儿子生前就读过的小学,用于改善学校的办学条件……“将来,我的遗体可用作器官移植或科学研究,也算是我对社会的一种感恩,一种回报吧。而且我的名字也将和儿子一样,被刻在纪念碑上,永不分离,我也就心满意足了。”达成心愿的徐荣梅告诉记者。

助人为乐,展现传统美德

把帮助别人当做自己应该做的事,当做自己的快乐,是极具爱心的表现。养成助人为乐的传统美德,将是我们一生取之不尽、用之不竭的精神和财富,正所谓“赠人玫瑰,手有余香”。

大爱无疆。2月1日,鄱阳县一六旬返乡农民工徐拱山在途经鹰潭客运站转车上厕所时,不慎将装有一年的辛苦所得33500元钱的布包掉进厕所,并被水冲走。幸运的是,在市环卫处与市客运站的联手帮助下,一勺一勺臭气熏天的粪便从化粪池中被掏了出来,大家从粪便中一件一件地查看是否有其丢失的钱袋子。经过9个多小时不间断地清掏作业,装钱的布袋终于在晚上10时左右被打捞上来。现金虽被浸湿,但基本保持完整,让这位外乡人感受到了鹰潭人的浓浓大爱。

“鹰潭还是好人多!”躺在病床上的王老太感慨地说。5月22日上午7时50分左右,在胜利路与拥政路交叉口,王老太被三轮车撞倒受伤。面对突发事故,众多好心市民纷纷施以援手救助老人。为防止老人再次受到伤害,市民有的自觉围成一圈,有的询问老人伤情,有的拨打报警电话,有的联系老人家属……在闹市区演绎了一场众好心人救助老人的场景。

爱心是无价的,它不需要回报,但却可以心心相传。从2006年开始到今年,8年来,鹰潭“爱卡助考爱心车队”义务免费接送高考学子达到几千人。作为“爱卡助考爱心车队”的发起人——王建勇,他先后接送了400多名考生,成为这些考生共同的司机。“爱心车队”从最初的10多辆,到现在的20多辆,还有越来越多的私家车不断加入进来,并从市区向其他县(市)扩展。爱心车队的影响力越来越大,人气也越来越旺。

面孔常新,爱心永驻。为更好地依托网络平台,让小爱凝聚成大爱,2002年5月,“鹰潭网友爱心园”正式成立,成为鹰潭最具影响力的民间爱心组织,爱心在这里得以成功汇聚。12年来,上万名网友们先后通过飞鹰论坛、鹰潭论坛、鹰潭浩铭论坛等网络爱心平台,在爱心园统一组织号召下,为上千的贫困学生、孤儿以及孤寡老人等群体送去了爱心和关爱。参与的网友从开始初的十几人,达到现在的几百人,活动次数也增加到一年几十次,网友们的爱心志愿事业大树,也必将更加枝繁叶茂……

“鹰潭好人”的扎堆涌现,让这座城市到处充满了温情,凸现了近年来我市在道德建设方面所取得的“集聚效应”,彰显了鹰潭的文明高度,已经成为一种激励百万市民前行的力量,更是弘扬正义、向上向善的城市精神的体现。

让好人涌现得更多些吧!

热点文章推荐

相关文章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