搜索
 

基础、职业、高等教育多管齐下 我市“十五”教育发展硕果累累

2020年11月10日 10阅读 来源:鹰潭市人民政府办公室 2008/10/14

记者 徐卫华

“十五”期间,我市各类教育协调发展,为经济社会快速发展提供了强有力的人才支持和智力支撑,教育发展呈现出五大亮点。催人振奋的五大亮点折射了我市近五年来教育发展的历程,展示了我市“十五”教育发展硕果累累。

基础教育重中之重地位进一步强化。“十五”期间,我市采取有效措施,大力发展学前教育,全市学前三年幼儿教育已由一年向三年过渡,至2005年底,全市共有独立设置的幼儿园65所,其中公办13所,民办52所,在园幼儿数达1.3765万人。高标准高质量实施义务教育,至2005年底,全市有小学364所不含教学点,在校生数8.9846万人;初中63所,在校生为6.0962万人;小学和初中的入学率分别达99.79%、97.46%;农村初中辍学率控制在3%以下、城区控制在1%以下。加快普及高中阶段教育,全市现有普通高中18所(含民办8所),在校生2.1733万人;应届初中毕业生升入高中阶段学校的比例达74%。高考连创佳绩,十五期间我市高考成绩稳定在全省第三名;高中学科竞赛硕果累累,我市学生在第45届国际中学生数学奥林匹克竞赛和第38届国际中学生化学奥林匹克竞赛中夺得金牌,实现了江西数学、化学国际奥赛金牌零的突破;2003年至2005年我市连续三年承办全省高考录取工作,受到省政府的表扬。

高等教育快速发展。“十五”期间,我市高等教育取得突破性进展。鹰潭职业技术学院自2002年6月组建以来,不断壮大,目前,已经发展成占地面积500余亩,校舍建筑面积10万平方米,教职工达222人,专任教师达168人,全日制在校生达7000余人,生源来自12个省(市、区);成人学历教育在籍生近500人;学院已开设了34个专业,建有10多个专业实验室,配备计算机500多台,藏书12.88万册,设有国家考试站(测试点)4个、市级师资培训中心1个、省级职业技能鉴定机构1个,同时还建立了青岛等多个校外实习、实训基地,基本具备了向本科教育过渡的条件。

职业教育充满生机。“十五”期间,我市进一步加大职校招生宣传力度,引导合理分流,继续面向长三角地区、珠三角地区招生办班,扩大了重点职业学校的招生规模。全市现有高等职业技术学院1所,中等职业学校12所,其中国家级重点中专1所,省级重点中专2所,省级示范性职业学校3所;各职业学校年招生人数达到9000余人,在校生人数达到2.1万余人;职校生中通过职业技能鉴定持“双证书”毕业的学生达65%以上,就业率达95%以上;2001年至今,全市各职业学校累计为社会培养培训各类技术人才6万余人。职业教育的另一个看点是民办学校发展迅猛,涌现了九龙中专、育才学校、理工学校等一批管理到位、办学规范的民办职业教育机构。

办学条件不断改善。“十五”期间,我市积极推进重点项目建设,优质高中建设项目贵溪一中、余江一中一期工程先后完工,市一中、市四中建设工程稳步推进、部分项目按期完工。完成了余江春涛中学等一批农村寄宿制学校工程;启动了市城区青少年活动中心工程。“十五”期间,我市学校危房改造成绩突出,全市共筹措资金5500多万元,改造农村中小学危房16万平方米,危房比例由2001年初的19.6%下降到2005年底的2.32%,其中D类危房已经基本拆除新建。 

爱心助学深得民心。“十五”期间,我市采取多种有效措施,争取多方支持,关爱贫困学生。仅2005年一年,就对4.7969万名贫困生发放免费教材金额达228.2万元;对1.0808万名学生减免杂费金额达92.36万元;帮扶寄宿生3570人,补助生活费17.88万元。目前,我市从社会各界到各级各类学校关注贫困学生的爱心网络正在形成,扶贫济困意识正在得到强化,并成为全社会的共识。

热点文章推荐

相关文章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