贵溪争当全省科学发展排头兵
贵溪,信江河畔千年城。大河如练,名山名城尽入怀。
贵溪,因铜设市,素有“世界铜都”之称,如今,正迈开步伐,阔步向前。
在这片红土地上,到处涌动着建设美好新贵溪的火红热情,古色积淀与现代工业文明编织着动人的交响曲,看铜花飞溅,荧灯生辉,一个个重大项目开工建设,一座座工厂桥楼拔地而起。
今年以来,在鹰潭市委、市政府的正确领导下,贵溪上下坚持以“争当全省科学发展排头兵”为目标,狠抓项目做大总量,夯实园区平台主攻工业,统筹城乡发展提升形象,改善民生推动进步,全市经济社会呈现出稳中有进、质量提升、后劲增强、社会和谐的良好态势。前三季度,全市地区生产总值完成198.6亿元,同比增长11.5%。今年1至10月,全市规模以上工业企业完成主营业务收入1449.44亿元,同比增长16.4%,实现财政总收入31.58亿元,同比增长16.1%。
优化工业结构 推动经济转型
铜产业是贵溪工业的品牌。如何摆脱“一铜独大”局面,建立结构优化、链条完善的工业体系,成为贵溪市经济转型和可持续发展面临的主要问题。该市按照“一业为首、多业并举”的发展思路,在做大做强铜产业的同时,不断拓展新空间,大力发展绿色照明等非铜产业,形成了铜加工与铜贸易并进、铜产业与非铜产业共荣的工业格局,县域经济迈入多元化发展快车道。
该市坚持“巩固粗铜,发展铜精深加工、相关多元”的发展思路,广泛开展以铜为主的招商,引进一批经济实力强、科技含量高的铜精深加工企业入驻园区,通过政策、资金、技术扶持,帮助铜企业通过技术改造实现做大做强。目前,全市46家铜加工企业90%以上实现由粗加工向精深加工转型。加快与铜产业配套工程建设,建成全国首个铜产业循环经济基地,完成了年通关5万吨标箱、吞吐货物500万吨的配套港口——鹰潭国际物流中心“贵溪港”的建设,贵溪成为全国最重要的废杂铜集散和回收再生基地之一,为该市铜产业发展建起了一座“流动的矿山”,被国家发改委评为“全国循环经济工作先进单位”。
2012年1至10月,累计进出口货物1388个标箱,同比增长172.5%,完成铜拆解及销售30万吨,全市铜产业主营业务收入完成1365.8亿元,同比增长16.2%。
将节能照明、精细化工、环保建材、绿色食品、传统医药列为全市支柱产业重点扶持,做大做强非铜产业。广东美的集团与原贵雅绿色照明公司实现战略合作,项目总投资超过20个亿,目前,一期工程每年生产各种节能照明产品1.5亿套,年销售收入达7.5亿元。快速推进“一园三基地”建设,完成工业园区场地平整900亩,入园企业总数达到124家,投产82家。铜产业循环经济基地宁波至鹰潭海铁联运通道正式开通,入园企业35家,投产12家。贵光科技等20多家节能照明企业、11家化工生产企业和闵氏佳、太阳实业等一批企业相继落户,年销售收入超过20个亿。目前,已完成节能照明基地1230亩、硫磷化工基地1176亩征地工作,两基地一期主干道路硬化、供水、供电等基础设施基本完成。
夯实党建基础 推进社会和谐
按照鹰潭市委、市政府关于加强基层党组织建设要求,贵溪市以“党建工作项目化,项目推进标准化”为工作思路,用项目建设的理念、手段和方法,强力推进基层党组织标准化建设,不断夯实党的执政基础,全面提升党的基层组织服务群众、促进和谐工作水平。
该市投入8300多万元,对全市所有乡镇(街道办事处)和村(居)委会办公场所实施标准化建设改造。建立20多个村级民事代理服务站和115个民事帮办点,便民服务中心均实现对外开放式办公。同时,健全工作制度,建立便民服务主动联系制、首问负责制等制度,全面实行党性教育、“先锋创绩”、公开承诺三项活动,并积极开展“干部形象群众评”和“站所形象群众评”等服务评议,将评议结果与评先评优、干部任用挂钩。
基层党建标准化建设的实施,改善了办公条件,激发了工作热情,提升了为民服务水平。该市广大党员干部纷纷深入基层一线访民情、解民忧,积极投身到民生事业当中为民办实事。全市社会事业发展形势喜人,社会保障体系不断完善,就业、居住、教育、医疗、养老实现全覆盖,各项民生工程切实惠及于民,社会更加和谐。
至目前,该市投入资金4.16亿元,建设各种保障性住房7000多套;开展市乡村三级医疗卫生服务网络一体化建设,发展村级医疗机构近600个,全面实行国家基本药物零利润制度,有效解决群众看病难看病贵。此外,先后投入2亿多元,加强全市农村、城区教学网点建设,配齐教学设施,教育资源不断优化,城乡教育均衡发展。同时,积极打造创业就业平台,通过政策、资金、技术扶持,引导鼓励群众创办来料加工、手工艺等企业,共发展各类乡镇微小企业354个,新增城镇就业7326人,新增转移农村劳动力12314人。
统筹城乡发展 构筑生态文明
贵溪以加强城镇化建设作为实现跨越发展的强大动力,坚持“城乡经济与工业经济共荣、生态建设与城乡建设并重”的发展理念,全面统筹城乡发展,大力实施生态环境治理工程,发展农业特色生态经济,构筑城乡生态文明。
2012年2月,贵溪启动了融新农村建设、产业转型、生态环境治理、改善民生为一体的贵冶周边环境治理工作。投入近4亿元,对受重金属污染的2075亩土壤进行化学、生物、纳米等技术防治,对距贵冶最近的庞源、其桥、苏门三个村庄实施整体搬迁。高标准建成苗木花卉基地5000亩,村民可从中获得农田租金、务工工资、庭院绿化等方面收益,人均月收入超1500元。
同时,该市还围绕“四个全覆盖”和打造“五个样板”目标,累计投入资金近亿元,完成了贵冶周边第一批11个新农村建设,自来水通村入户率达100%,村内外道路硬化率100%,把贵冶周边村庄打造成一条碧绿的“翡翠链”。
近年来,该市还投入3亿多元,完成了782个村点的新农村建设,大力实施农村渡改桥,完善农村公路网络,建设生态乡镇,乡村面貌焕然一新。同时,大力发展以绿色大米、油茶、蔬菜、有机白茶为主的特色生态农业,重点扶持久润农业、绿野农业等10余家市场潜力大、科技含量高、带动能力强的龙头企业。目前,该市共有农业产业化龙头企业64家,各类农民专业合作社260个,辐射带动2.6万农户增收致富。2012年1至10月,实现农业总产值24.88亿元,农民人均纯收入6847.3元,同比增长14.5%。
在城区,该市按照“以人为本、以山为景、以水为亲”的城市发展理念,投入80多个亿,先后实施贵溪大桥、铜都大桥、贵溪大道、沿河东路延伸段等60多个城市建设重点工程,拉大城市框架,完善城市功能,贵溪中心城区由原来的16.8平方公里扩大到20.6平方公里。同时,启动20个小街小巷以及沿河岸线绿地、后河湿地公园改造建设,对浮石公园、城南滨水休闲绿地等进行亮化、美化,提升品位,将贵溪打造成一座宜居生态城市。
给力文化建设 尽显人文荟萃
贵溪市把提升文化软实力作为推进经济文化强市建设的重要战略来抓,大力推进文化体制改革,全面完成文化体制改革任务。从设施、资源、活动三方面入手,不断加大文化建设投入力度,积极打造统筹城乡一体发展的文化工程体系,文化事业遍地开花结果,贵溪城乡处处散发着浓郁的文化气息。
该市将发展公益性文化纳入新农村建设和经济发展总体规划,积极向上争项目、争资金,认真组织实施各种文化项目建设。投入1515万元,建设乡镇文化站18个、“农家书屋”136个;建立文化资源信息共享工程农村基层网点195个,在全省率先实现农村互联网络“村村通”。此外,建设集镇公共文化广场4.5万平方米,全市80%以上新农村点拥有文化活动场所200平方米以上。与此同时,该市还积极组织开展文化队伍业务培训指导,提升文化工作水平。
精彩纷呈的文化活动成为了贵溪靓丽的风景线。该市深入开展文化“五进”和农村文化“三项”活动,今年以来,共完成送戏下乡148场,送电影下乡3213场,指导各乡镇、场举办各种文化活动100多场(次),极大提高了群众的精神文化生活。文化体育艺术节、“欢乐舞台”进社区、畲族文化节等活动更是为全市文化艺术发展锦上添花。在各种文化活动的影响和带动下,该市掀起了农村自办文化活动高潮。流口镇盛源村、雷溪乡黄家村等文化特色村不断涌现,“夕阳红”艺术团、百姓红艺术团、罗河赣剧团等文艺队伍相继成立,一大批农民自创节目脱颖而出,全市各乡镇每年自办文化活动都在70余场以上。
此外,为了培育打造特色铜文化,该市还围绕建设世界铜都,积极谋划,大力推进具有贵溪特色的新型铜文化建设,修建贵溪历史文化墙,启动4个城市主题雕塑工程,建成城市主题雕塑2座,进一步拓展了特色文化内涵。
热点文章推荐
相关文章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