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十一五”时期我市科技创新硕果累累
科技资源配置不断优化 科技成果转化能力明显增强 科技服务水平显著提高
新材料产业化示范基地、国家知识产权工作试点城市、全国农村科技特派员先进单位、国家科技兴贸创新基地……回眸“十一五”,我市科技工作可谓硕果累累,令人欣喜。“十一五”时期,我市以增强自主创新能力为主线,以科技进步示范市建设为中心,以新材料产业化基地建设为突破口,以科技服务体系建设为重点,加快区域创新体系建设,推进高新技术产业化和经济、社会信息化,为促进结构调整,推动鹰潭经济发展和社会进步提供了强大动力和技术支撑。
经过5年的建设与发展,全市的科技创新能力基本适应产业结构升级和高新技术产业化发展的要求,科技进步政策体系和科技创新的基础设施建设进一步完善,科技资源配置进一步优化,科技成果转化能力进一步增强,科技服务水平进一步提高。到2010年,全社会研究开发投入占国内生产总值的比例达到2.15%;科技进步对经济增长的贡献率达到51%;专利年度授权量年均增长20%;高新技术产业增加值占工业增加值的比例达到30%;地方财政科技拨款占地方财政支出的比例达到2%;全市专业技术人才总量2.5万人。
“十一五”时期,我市以铜产业为特色的区域自主创新体系建设基本完成。我市积极推进“鹰潭市铜产业公共技术服务平台”的建设,3年来平台服务企业60户,服务210项次。国家铜冶炼及加工工程技术研究中心获科技部批准组建,全市新建国家、省级企业技术中心19家,共承担各类科研项目120项,成果转化实施单位年增加值累计19亿元。组织实施国家级、省级中小企业科技创新基金项目27项、省级高新技术产业化重大项目5项、设区市党政一把手科技工程项目2项,高新技术产业产值从2005年的12亿元增长到“十一五”期末的100亿元左右,平均年增长146%,增加值从2005年的2.5亿元增加到“十一五”期末的20亿元左右,平均年增长140%。
“十一五”时期,我市加快农村科技服务体系建设,充分发挥科技工作在新农村建设的引领作用。建立了由13个专业站和26个区域服务站构成的服务网络,专业站已基本覆盖我市农业各产业领域,区域服务站的乡镇覆盖率已达70%。组建了19个农村专业技术协会,共发展会员4152人,培植245户科技示范户,领办创办农业示范基地17个,引进种植、养殖新品种76个,推广农业新技术91项,与农民建立利益共同体47个,项目总投资2580多万元,年创利润达930万元。
“十一五”时期,我市以科技项目为抓手,不断提高企业自主创新能力,培育壮大优势产业。确立市级科技计划项目258项,下达科技经费2035.2万元,重点培育壮大了我市铜材料、节能灯、水工、生物医药、微型元件、眼镜等优势产业。成功申报、实施国家、省级科技计划项目139项,争取科技经费3234万元,19项重点新产品被评为“年度江西省优秀科技新产品”。这些项目的成功实施,使我市企业发展实现了从“量变”到“质变”的成功跨越,一大批企业成功掌握了国内领先的技术,成为全国同行业中的“巨人”或“小巨人”。
“十一五”时期,我市科技合作工作不断深入,实施科技大开放取得丰硕成果。近两年来,我市与天津大学、中南大学、中科院南京土壤所建立了市校合作关系,通过这个平台,引进了一批科技成果,培训了一批专业人才,研究了一批重大课题。市内的40余家企业与国内和省内的20余所高等院校和科研院所建立了企校合作关系,对外开展的各项科技合作的项目有86多项,其中与院校合作39项。
“十一五”时期,我市全面推进科技管理创新,科技管理水平不断提升。全市共组织科技成果项目鉴定、验收116项,获市级科学技术奖获121项,获省科学技术奖14项,科技奖励工作处于全省设区市先进行列;技术合同认定登记405项,技术合同成交额2.4亿元,其中技术交易额1.16亿元,比“十五”期间增长11%。用于扶助专利技术产业化的各类资金达30余万元,资助专利技术产业化项目6个,引导带动项目承担单位投入近2000万元,年创销售收入2000万元。专利申请和专利授权量稳步增长,全市完成专利申请1123件,授权726件,分别比“十五”期间增长183%和186%,每十万人专利申请量及授权量均列全省第二名。
热点文章推荐
相关文章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