搜索
 

立足“课改” 以研兴校

2020年11月05日 10阅读 来源:鹰潭日报 2012/3/8

立足“课改” 以研兴校

——鹰潭一中打造质量名校、文化名校系列报道之三

2011年11月,江西省第四届中小学校本教研制度建设现场会在鹰潭一中召开,全省100多名地市级教研员来到鹰潭一中参观取经,对鹰潭一中的办学质量和水平给予了高度评价,对其“立足课改、以研兴校”的战略给予了普遍认可。

近年来,新课程实验的理念已经深入鹰潭一中每一名师生的心中。鹰潭一中立足新课程改革,狠抓教学教研制度建设,科学开展学科竞赛,通过采取一系列行之有效的措施,九大学科都有了自己的校本教材,学科竞赛捷报频传,全校教研水平、教学质量迅速提升。

多措并举,傲立“新课改”潮头

2008年,我省开始实施新课程实验,鹰潭一中便积极融入到新课程实验的教学教研中去。

“新课改”推进之初,教师、学生、家长担心新课程实验影响高考成绩,对新课程实验疑虑重重,黄福康校长和校领导班子敏锐地感觉到新课程实验是教师成长、学校发展的重要机遇,确立了教师和新课程实验同步成长战略,果断地提出“六个到位”,即认识到位、制度到位、培训到位、组织到位、实验到位、责任到位,全方位开展教师新课程通识培训,让每一位教师明确新课程实验的方案、措施、目标和任务等。

为使新课程实验能顺利开展,自2008年5月起,鹰潭一中先后4次派出了中层干部和教师80多人次到江苏、浙江等地考察学习,回来后要求每个人写心得体会,进行总结交流,使教师在把握新课标、教材、领会新课程精神上更加准确。为使新课程实验的理念深入人心,鹰潭一中每学年开学初都要对高一新生和家长进行培训,编印专门的培训教材,校长亲自讲解。 

为使新课程“三维”目标落到实处,学校请来北京师范大学数学教材编写专家来校听课、座谈,进行诊断把脉。学校的教学活动定期向家长、社会开放,邀请家长参与学校教学活动,并向学校提建议或意见,以便学校及时改进工作。

学校认真开展了研究性学习和选修课的开设。研究性学习方面,语文、数学、英语、物理、化学、地理、历史、政治八门学科共设立48个课题小组,每个课题小组有一名指导老师,5-8名学生。学生自主选题,每周安排三个课时,学年结束时结题,可得5个学分。选修课方面,要求每个教研组结合新课程特点和本地资源至少完成一门校本教材的开发,以便学生选修。到2009年底,语文、数学、英语、物理、化学、生物、地理、历史、政治等九大学科都有自己的校本教材。

通过认真实施新课程实验,多方面探索新课程改革的教学道路,鹰潭一中把准了“新课改”的脉,从而进一步彰显出教学特色,傲立“新课改”潮头。2011年高考是江西省实施新课改后的首次高考,鹰潭一中首战告捷,创造了新的辉煌。一、二本上线率创本校历史新高;225名学生上一本分数线,不仅创本校历史新高,而且领先于全市各重点中学;8名学生(含高二2人)录取清华大学、北京大学,列鹰潭市第一。12名学生保送全国著名大学,保送生人数在全省居首位。市理科状元王越同学,以685分列全省理科第五名,并以数学148分列全省数学单科第一名。

强化制度,教学研究蔚然成风

鹰潭一中教研处主任董贤强在接受记者采访时说,鹰潭一中提出了建设国内一流的质量名校、文化名校的目标,围绕提升教学质量,学校采取了一系列措施,制定了一整套规章制度,为教师提高专业技能和教学水平,提供了坚强的制度保障。

备课制度是鹰潭一中长期坚持的一项基本教研制度,并在实践中不断地进行改革与创新。三个年级的每个学科组,每周都要进行集体备课,实行定时间、定地点、定发言人的“三定”原则,从而使各个年级同一学科的教学进度、授课内容、学生练习得到有效统一和协调,学科群体效应得到有效显现。为积累新课程实验的教学经验,更大范围地交流经验,学校还实行一年一度的“大备课”制度,即三个年级的同一学科教师集体进行备课。今年,新课改已经进入第四年,开始了第二次高一至高三的轮回。学校通过大备课制度,对“新课改”进行再思考,将已经取得的经验贯彻下去;对新一轮的教学早思谋,形成更好的教学理念和方式方法。集体备课促进了教师快速成长,在2011年全市优质课大赛中,鹰潭一中教师夺得了28个一等奖中的10个。

为进一步提高教师教研的积极性,调动教研活力,鹰潭一中引入竞争机制,重新选聘备课组长,将想干事、能干事、年富力强的骨干教师选拔到教学教研的关键岗位上去。同时,对全体教师实行听课、评课制度,对每位教师的讲课、备课、批改作业情况进行随机抽检,形成了与备课制度环环相扣的教研机制。

与此同时,学校还开展经常性、不同层次、不同学科的课改观摩课,如“以老带新”的公开课、党员公开示范课、优质课大评比等,已成为各教研组之间课改交流的一种形式和平台。鹰潭一中还积极利用各级各类的教学比赛以及读教育名著、观看音像资料等一系列活动,促使教师优化课堂,积极开展课堂教学案例研究,促进“课改”向更深的层次深化。在2011年全省优质课大赛中,青年教师邱积德、齐丽华荣获一等奖。青年教师邹青秀的《异样的两堂课》在2011年江西省第三届普通高中新课程实验“我的课改故事”比赛中获得一等奖。

凸现特色,学科竞赛捷报频传

鹰潭一中积极开展高中学科竞赛,培养学生创新精神,促使学生个性化发展,形成了鲜明特色。

从高一开始,鹰潭一中就把学有余力、具有特殊潜能的学生放到力争培养全省一流人才的制高点上,达到了高起点、高投入、高效益的教学要求,创建了因材施教、分层教学的人才培养系统工程。学校形成了一整套适合校情的“主教练员制”、个别指导的“导师制”。主教练员由学校教研处分年级聘用。各科主教练员经常与外界同行沟通,走出去、请进来,拜名师,求行家,搜资料,特别是向全国知名的金牌中学取经,向全国著名大学中搞中学竞赛的专家求教,实施开放式的大教育工程。

通过科学地开展学科竞赛,鹰潭一中的教学质量得到进一步提升。2003年以来,学校获得国际金牌2块和国家金牌12块、银牌37块、铜牌34块。2011年,9名学生入选国家冬令营,占到全省近一半的名额。这9名学生参加全国高中学科竞赛总决赛,获得了两金、五银、两铜的骄人成绩,其中5人保送清华、北大,2名学生入选国家集训队。尤为可喜的是,学生严朝鹏荣获2011年全国中学生物理竞赛金牌,这是鹰潭市获得的第一块全国高中物理竞赛金牌。迄今为止,鹰潭一中成为江西省第一所在高中数学、物理、化学、生物学科全国决赛中都拿到金牌的中学,实现了国家金牌大满贯。学生吴艺翀夺得第27届中国奥林匹克数学金牌,创造了江西省同一所学校一学年内夺得两块国家金牌的历史。

热点文章推荐

相关文章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