为进一步推动我市中等职业教育持续健康发展,市发改委联合市教育局、市人保局对我市中等职业教育发展情况进行了深入调研,形成以下调研报告。
一、我市中等职业教育的总体情况及主要做法
我市现有中等职业学校9所,其中国家中职改革示范校1所、省级重点职业中专3所、省级示范性职业学校2所,一般职业高中3所,在校生1.5万余人,教职工1097人。共开设数控技术、模具制造、机电一体化、旅游管理等30余个专业。实行“双证”(毕业证、专业技能合格证)人才培养模式,学生就业率达95%以上。
(一)把拓展培养模式与提升办学层次相结合。一是积极开展技能培训。面向社会、企业、农民工和在校中专生等人群,大力开展阳光培训、雨露培训等技能教育课程,通过举办技能培训班,实现学校和受训人员的双赢。二是大力拓宽升学渠道。不断加强与高等院校的合作,鹰潭应用工程学校、鹰潭理工学校、鹰潭九龙中专等学校先后与江西农大、九江学院等院校合作办学,为在校中专生创造了更多升学和接受高层次教育的机会。三是全面拓展合作办学。通过对外合作办学,鹰潭应用工程学校与日本名古屋电波学园签定了商务日语专业合作办学协议;通过校企合作办学,按专业和合作企业要求开设“定向培养班”,探索了一条“招生即招工、上课即上岗、毕业即就业”的有效途径。目前,我市已开办了“阳光班”、“光宝班”、“眼镜班”等定向培养班;通过校校合作办学,鹰潭理工学校与景德镇卫校合作创办了景德镇卫校鹰潭分校,填补了我市职业教育没有卫生专业的空白。
(二)把加强内涵建设与提高教育水平相结合。一是加强教师队伍建设。通过组织教师参加国家级、省级在职、转岗培训,加强对“双师型”教师的培养,提高专业教师技能水平;通过对部分紧缺专业教师实施“特岗、特聘、特邀”政策,调整优化教师队伍结构;通过每年安排一批专业教师到企业实践锻炼或顶岗工作,提高教师的专业技能和实践能力。二是加强基础能力建设。按照“政府投入一点、学校自筹一点、上级支持一点”的筹措资金方式,鹰潭应用工程学校、鹰潭九龙中专学校、鹰潭理工学校、鹰潭职中等先后争取上级资金或引资新建了学生公寓、教学综合大楼等基础设施,有力地改善了办学条件、优化了办学环境。同时,学校还加强与企业的深层合作,建立互利合作长效机制,以“企业冠名班、订单式培养”等方式与企业共建实训基地,对学生实行从学校到企业“一条龙”式的培养。
(三)把实践教学与服务经济建设相结合。一是在教学过程中突出技能和动手能力的培养,鼓励引导企业参与职业学校教育教学管理,共同开发校本教材。每年坚持举办一届全市中职学校学生技能竞赛及“文明风采”竞赛活动,激励学生创先争优。同时,学校还重点抓好“六对接”活动,即专业对接产业、育人对接企业、课程对接岗位、基地对接车间、教师对接技术能手、校长对接厂长。2011年以来,全市先后有1500多名职校生在光宝科技、美运鞋业、梦娜袜业、阳光照明、贵雅照明等企业实习、就业,有效缓解园区企业结构性、季节性用工难、招工难问题。
(四)把加大招生力度与提高就业质量相结合。一是出实招稳定招生规模。进一步完善招生方案,通过分片包干、责任到人等方式,做到千斤重担众人挑。二是下功夫提高就业率。一方面对所有毕业生实行就业跟踪服务制度,另一方面,在集中就业时,安排班主任入驻企业带班两个月,帮助学生尽快适应企业环境。多年来我市职校毕业生就业率一直稳定在95%以上,基本实现“招得进、留得住、就业好”的良性循环。
二、存在的主要问题
(一)吸纳生源的优势不明显,发展后劲不足。由于传统精英教育的影响,社会上始终存在重大学、轻职校,重文职、轻工人的看法,家长习惯于把就读职校当作最后的选择,职校在招生上存在先天弱势。同时,我市职校自身也存在创新意识不强、办学条件落后、毕业生待遇不高等问题。近年来,我市职校在校生有所下滑,招生难问题逐渐显现。
(二)缺乏整体规划,协调发展的格局尚未形成。我市教育资源分散,职校点多面广,各校专业设置雷同,特色精品专业缺乏,有限的专业资源被分散浪费。同时职校教育和职业培训缺乏统筹,教育部门主管学历与教育,人保、农业、工会等部门主管职业培训,职业培训经费缺乏统筹,没有充分发挥职校的教学优势,造成资源浪费。
(三)经费投入不足,实训设备不够先进。近年来,我市虽加大职教投入,但远远满足不了现实的发展需要。再加上生源不够充足,经济效益下滑,各职校难以投入更多的发展资金支持教育,影响了教学硬件尤其是实训基地、实训设备方面的建设和更新。
(四)进人机制灵活度不够,“双师型”教师短缺。目前,我市职校师资大多数是从学校到学校,从书本到书本,缺乏企业一线的生产经历,师资结构不合理,“双师型”教师数量短缺。
(五)校企合作不深,为地方经济发展贡献率不高。一是政府、职校、企业“三位一体”的校企合作平台尚未建立,校企合作呈现职校“一头热”的现象,企业虽有需求,但积极性不高,对职校岗位实习、设备共享等方面支持还不够。二是校企合作还仅停留在学生实习和劳务人员输送的层次,在职业教育与地方产业、专业设置与岗位需求对接方面还不够到位,人才培养的市场针对性还不够强。
三、思路及建议
(一)理顺职业教育管理体制。一是建议建立统一管理、统一政策、统一标准的职业教育管理体制,结束职教、技校“两个体系、两种模式、两种待遇”的局面。二是建议建立职业教育发展基金和贴息贷款制度,在职教发展基金中拿出一定比例用于职校发展贷款贴息,重点支持示范性骨干职校的师资、专业和实训基地等建设,把有限的财政资金用到实处,发挥财政投入的“杠杆”效应。
(二)推动校企深度融合。建议政府出台《推进职业教育校企合作的实施意见》,成立政府统筹,部门、职校、企业、行业共同参与的校企合作领导小组,联合做好校企合作工作的规划、协调、指导和服务,共同解决校企合作办学中遇到的难点问题,推动校企合作深入实施。
(三)实行用工准入制度。建议尽快实施就业准入制度和职业资格证书制度。教育部门积极配合人保、工商等部门,引导用工单位执行“先培训后就业”、“先培训后上岗”的有关规定,大力推行持证上岗制度,杜绝无证上岗现象,规范劳务市场用工秩序,提高上岗人员专业素质,逐渐将职校专业毕业生引进市场和企业,促进职校学生顺利就业,职业教育健康发展。
(四)创新进人用人机制。建议尽快出台职校引进高层次专业人才的优惠政策,按照“编制到校、经费包干、自主聘用、动态管理”的原则,允许职校在编制范围内自主面向社会引进企业工程技术人员、技师等高技能人才担任专业教师或实习指导教师,破解“双师型”教师缺乏的难题,以“双师型”教师带动学生往“多能型”方向发展,提高学生就业率和职校的吸引力。
热点文章推荐
相关文章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