让科技走向田园
——我市科技创新“六个一”工程系列报道之二
深秋时节,走进位于贵溪市塘湾镇唐甸村的贵溪市绿源林特产有限公司,十多名工作人员正在紧张地采摘山茶籽。作为油茶高品质新品种研究和试验的科技示范基地,该公司承担的江西省星火计划项目“长林系列油茶高效容器育苗与栽培技术示范”已于年初通过省科技厅成果鉴定,达到国内领先水平。
近年来,我市以农村科技服务体系建设为重点,积极发挥科技在现代农业发展过程中的引领和支撑作用,逐步走出了一条农业科技发展的新路子,贵溪市绿源林特产有限公司、雷溪绿野生态农业开发公司、龙虎山金三万亩板栗生态园等一批现代农业科技创新典型企业脱颖而出。
打造农业服务平台
打开鹰潭农事通主页,轻击鼠标,农业资讯、农技服务、农技培训、本地行情等信息一目了然,农民足不出户就能学习最新的种养殖技术,查询本地农产品的价格,了解相关的法律法规,还能通过在线咨询或留言的方式与各类专业服务站和专家进行交流。
农业信息化是新农村建设的重要内容,也是农业现代化的必由之路。近年来,我市先后出台了《鹰潭市农村科技信息服务体系建设工作方案》、《关于进一步推进农村科技信息服务体系建设的意见》,按照惠农、扶农、强农的总体要求,着力在增量上求突破,在服务上求创新,在落实上求发展,实现区域信息服务站的全市覆盖,全市农村科技服务体系(鹰潭农事通)初具规模,在推进农业现代化过程中发挥了重要作用。
在推动农村科技服务体系过程中,我市搭建了一个集网站、短信、语音、视频会议、传真和人工应答等服务方式于一体的现代化综合性农村科技信息服务技术平台,并在全省率先开通了全国统一的“12396”服务热线。建立了农业技术短信数据库、农产品品种库、农业政策法规库、农技科普视频库等若干个农业信息数据库,其中文字信息达21300余条1500余万字,视频信息达600余条50GB。构建了市、县、乡三级服务网络,市、县两级建立了农村科技信息服务中心,建立专业服务站16个、区域服务站35个,专业服务站服务领域基本覆盖了全市主要农业产业,区域服务站服务范围基本覆盖了全市所有乡镇。组建了涵盖农、林、牧、水等市、县两级农业专家队伍,为农民提供网上和网下相结合的技术咨询服务。
在实践中,我市还探索总结出了一条网上服务与网下服务相结合、综合性服务与专业性服务相结合、公益性服务与赢利性服务相结合的农村科技信息服务模式。几年来,各级服务机构积极开展以信息化为手段的咨询服务活动,带动农户采用新技术,推广种养新品种,监测、预报病虫害、疫病防治等农情信息,取得了较好的经济效益和社会效益。据不完全统计,近三年来,农村科技信息服务体系为农民提供科技服务8000余次,其中信息服务6000余次,专家远程解答1700余次,专家上门服务300余次,培训信息服务人员500余人次,培训农民3800余人次。
让专家深入农户
八年前,在市农业局工作的李文才放弃机关舒适的工作环境,成为一名农村科技特派员,并且自筹资金创办了一个新品种、新技术及产业结构调整的试验示范基地——鹰潭市文才科技示范服务基地。他先后引进早、晚水稻新品种11个,推广了水稻双季抛秧、水稻直播、免浸种催芽等工序的药肥缓释高吸水种衣剂、稻鸭共栖生产绿色大米技术等10多项新技术,为周边农民起到了良好的示范带动作用。如今,他又将科技示范从农田转向荒山,引进特种玉米、沙糖橘、枇杷等优质农作物新品种31个,并在果园内建立养鸡场,探索出一条“果禽共栖”的生态发展模式。作为我市农村科技特派员队伍中的杰出代表,李文才先后荣获联合国开发计划署项目优秀科技特派员、全国优秀科技特派员等荣誉称号。
让专家深入农户,让科技走向田园。近年来,我市紧紧围绕“实施一个项目,推广一项技术,带动一批农户,致富一方百姓”的目标,组织农村科技特派员进村入户,开展以种植、养殖科技成果推广转化为主的服务体系。农村科技特派员制度,让一批科技工作者积极投身生产一线,实施科技开发项目,创办利益共同体,已成为带动当地农民致富的领军人物。仅2010年,我市79名农村科技特派员共实施科技项目50个,组织培植和联系科技示范户389户,推广农业新技术167项;通过独资创办实体或以资金入股、技术承包、有偿服务、合股经营等形式与农民建立利益共同体169个,总投资8000多万元,年创利润达1887万元。
“农民种养想致富,先向特派员问问路。”这是常挂在很多村民嘴边的一句话。今年种什么、养什么、加工什么,农民都愿意找农村科技特派员商量把脉。如今,在村民的眼里,农村科技特派员俨然成了农村经济发展的领路人,他们及时有效地将技术、操作规程传授给农民,为农民提供科技服务,拓宽了农业新技术的推广空间。同时,他们充分发挥自身优势,在农业生产的各个关键环节进行技术指导,跟踪服务到地头,帮助解决生产实际难题。此外,农村科技特派员还通过科研项目的实施和带动调整农业产业结构,使农民开阔了视野增加了收入,还帮助当地农民建立起新型农村生产合作组织,形成自我“造血”功能,为农村经济的发展奠定基础。
“内外兼修”建立人才梯队
2010年,我市以中科院南京所刘家站红壤研究实验站为基础,建立鹰潭市农业科技专家大院,旨在集成科技力量,促进科技成果转化,加速科技推广的进程,解决农业生产中不断出现的问题,为区域农业发展提供咨询。该院聚集了50名科技人员,其中高级客座研究人员20名,博士后和研究生10人,并以此为平台,广泛与国内外涉农高等院校、科研院所的科技人才建立密切联系,聘请专家学者为鹰潭市农业科技专家大院专家。
农业先进技术是解决“三农”问题的主要因素,而农业先进技术的研究、试验、示范及推广,靠的是掌握现代农业科学知识的人才,培养、吸引、用好、管好农业科技人才,决定着农业科技革命的成败。近年来,我市在巧借“外力”为本地农业“传经送宝”、“把脉号诊”的同时,积极实施农业领军人才和科技兴农带头人培养工程,着力培养新型农业科技服务人才,做到“内外兼修”。通过选送人才到农林院校及科研院所学习进修、聘请专家学者专题讲授、参与学术交流会等办法,不断提升农业科技人员的业务素质。
同时,我市积极搭建农民科技素质培训平台,建立农村技术培训体系。通过有效整合各类农业科技教育资源,充分发挥社会各部门各行业的积极性,新建市级星火培训基地1处,县级星火培训学校4所,同时启动了生产力促进中心、农村专业技术协会、农业信息化基地等培训机制,并在部分乡镇建立星火培训课堂,初步建立农村科技培训网络。培训工作内容包括:围绕农业重点项目,开展农业技术集成式培训,提高农民科技水平、促进农业科技成果集成转化;开展农村适用技术培训,培养一大批懂技术、会管理的农村致富带头人和乡土技术人才;围绕乡村干部和乡村农技人员对农业新知识的需求,进行知识更新培训,提高农业科技管理水平和新品种新技术推广技能。
热点文章推荐
相关文章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