贵溪市耳口林场发展纪实
林木苍翠,鸟鸣山涧,这里是一片绿色的海洋。近年来,贵溪市耳口林场围绕建设“富裕、生态、秀美、宜居、和谐”新林场,大力培育后备资源,发展林下经济,深化林场改革,努力改善民生,实现了“资源增长、企业增效、职工增收”的工作目标,全场经济发展提速增效,社会各项事业全面进步。
大胆探索 加速林业经济转型升级
耳口林场始建于1957年,林地8.8万亩,森林覆盖率98.8%,其中公益林占比91.5%,活立木蓄积51万m3。极为丰富的生态资源,成为林场经济社会发展的最大一笔财富。
要发展,就要先保护。多年来,林场着力推动生态环境保护工作,坚持对生态公益林采取“严格封禁、生态择伐、人工补植、分期改造”的管理理念,积极开展封山育林、天然林资源保护、退耕还林等工程,生态建设成效显著提升。
然而,受多种因素制约,耳口林场资源结构并非优良,加之历年重伐轻造,导致公益林“不能采”,商品林又“不好采”的窘迫局面。为扭转这一状况,林场精心编制经营方案,合理调整林种、树种结构,积极培育大径材,加大造林力度,加快中幼林抚育步伐,计划用5至10年时间对林场0.75万亩商品经济林全面改造,改善林场资源结构,提高资源效益。2014年,完成中幼林抚育6120亩,2013年以来97%的商品经济林得到抚育;2014年完成人工造林760亩,是林场10年来造林数量的总和,全场森林资源呈现出良好的增长态势。
为积极探索林场发展新路子,耳口林场扎实推进农业产业化,依托现有条件,建设苗木花卉基地,促进产业转型升级。一是以九龙分场为中心,发展苗木花卉产业。第一期以九龙周边荒芜农田为基础,投入建设资金40万元,建设200亩的苗木花卉基地,将周边山上的桂花、紫薇、山茶花、杜英、青枫等绿化树种移栽到基地集中培育管理。目前,该基地已初具规模。二是在风凹山场建设880亩的苗木花卉子基地,山脚种植绿化苗木、桂花、木荷、香樟等,山腰种植陈山红心杉,山顶种植马尾松等耐贫耐旱树种。通过发展苗木花卉产业,耳口林场找到了新的经济增长点,带动了更多的林农致富。2014年,完成社会总产值1495万元,同比增长15%;职工年人均收入3.5万元,较上年增长5000元。
攻坚克难 深化国有林场改革
担心沦为社会人无人管,担心林场无能力为职工办理养老保险补缴手续,担心置换身份后养老保险无法接续……改革中,这些关系职工切身利益的问题,不得不引起林场的高度重视。只有维护好职工的合法权益,才能确保改革工作顺利进行,因而处理问题时林场是慎之又慎、深思熟虑。
林场抓住问题的症结所在,采取合理措施打消职工思想顾虑,成立雷竹林公司,划拨300亩雷竹林给公司经营管理,用雷竹林经营利润解决置换身份人员养老保险问题,从而彻底打消职工思想上的顾虑,解除了职工的后顾之忧,林场也焕发出新的生机和活力。
自2010年6月启动国有林场改革工作以来,耳口林场以盘活国有资产、优化资源配置为抓手,全面推进国有林场改革,实现了“六个到位、一确保”的改革目标。346名职工全部参加了职工养老保险和医疗保险,参保率100%;80名需置换身份职工全部签定了职工身份置换协议;1所场办学校和1所场办医院剥离到当地政府属地管理,相关资产也移交到地方政府。
改革中,林场坚持“不卖一寸山、不卖一寸资源”的原则,改革后,将“以木材生产为主”的发展模式调整为“以生态建设为主”的发展模式,这两个理念有效确保了森林资源的安全和持续增长。活立木蓄积由48万m3增长到51万m3,毛竹由3000亩增长到4000亩。
改善民生 职工幸福指数不断提高
近年来,耳口林场着力改善民生,不断加大基础设施投入,完善基本公共服务体系,改善林区居民生活水平,大力实施富民增收、困难救助、社会保障、环境治理、职工安居、用水保障、文化娱乐等民生工程,让改革的发展成果惠及更多职工,职工的幸福感和满意度不断提高。
为解决职工安全饮水问题,投资15万元,新挖一口深15米、宽6米的饮水井,彻底解决了周边职工群众数百人的饮水问题;重新架设600多米自来水管,解决了九龙分场职工枯水季节没有自来水的问题;筹资40万元建设洪水冲毁的九龙桥,解决了周边职工群众生产、生活不便的问题……这些基础设施的不断完善,让林场周边环境焕然一新。
最显著的还是居住条件的明显改善。为改善职工群众居住条件,林场结合新农村建设,在全场组织开展危旧房改造工作,将六七十年代建造的土木结构危旧房屋全部拆除重建。经过三年多的建设,142栋、324户、75000m2的危旧房改造工程全面竣工。危旧房改造工程让全场干部职工实现了“家家建新房、人人住新屋”的目标,过上了“居住在林区,生活像城市”的现代都市化生活。
热点文章推荐
相关文章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