搜索
 

一弯清水悠悠流

2020年11月11日 10阅读 来源:鹰潭在线 2015/4/22

走进全国宜居示范小镇贵溪市塘湾镇

63岁的卢国华站在塘湾镇的子拱桥上,向记者讲述小镇的变迁。根据他的描述,我们能想象多年前这里曾是一条行至桥头就得返回的盲肠小道,再往前,就是连成片的稻田,看不到小镇的只砖片瓦。

如今,昔日的小道变成了镇里的宽阔步行街,人来人往、热闹不已,现代且浓厚的商业气息甚至让外来者心生疑虑,是否真的置身于贵溪的乡镇之中。“小镇就像一座小城”,这是和卢国华一样土生土长的多数塘湾人发出的感叹。

古镇老镇新镇

子拱桥下,2.5公里长的河道贯穿集镇,两岸护栏、人行道和684间房屋经系统改造升级后,成了集护岸、防洪、绿化、亮化于一体的精品休闲带。

近年来,塘湾镇以“做靓新镇、改造老镇、保护古镇”为方针, 融合现代文明与历史文化,先后投资2.6亿元,着力改善百姓居住环境,不断完善集镇功能,有效提升了集镇建设的质量和品位,使拥有400余年历史的古镇焕发出新的生机和活力。

塘湾明清建筑古风犹存,是我省首批历史文化名镇。在打造宜居小镇的过程中,镇党委政府高度重视历史民俗文化,重点保护现存古迹,投资300万元修复古镇青石路面,对古街新建房屋进行仿古改造,打造古街民俗点,保持了古镇的原汁原味。

老镇作为百姓生产生活最为集中的区域,要完成穿新衣、戴新帽、整环境的改造,难度不小。在“镇中村”改造中,塘湾采取“保留为主、拆改并举”的方法,对集中连片的老粮站、老食品站等区域开展环境集中整治,对零星分散的老房子统一规划、分步建设,提升集镇形象;同时,以完善公共服务设施为重点,对老集镇的24条小街小巷进行道路硬化,将瓷砖人行道改造为花岗岩板,完善路面排水系统,实行店面立面改造;按照统一规划、统一布局、统一风格的原则,将老陶器厂等闲置土地建设成标准的商品房住宅小区。

长约1.5公里、宽36米的沥青路面整洁靓丽,两旁街道商贾云集,文化广场歌舞翩跹……亮了、绿了、美了,这就是塘湾新镇的面貌,面积由2009年的不足1.6平方公里扩增到现在的3.5平方公里;人口由不足1万人增加到2.12万人,到处呈现一派繁荣和谐的景象,将持续不断吸引周边地区人口来此安家落户。

便民利民为民

已经脱离农业长期务工经商的人员可到集镇落户、本市本乡企业用工信息及时可查、每15分钟一趟至贵溪的班车,这些便民利民之举的落实,为塘湾加强社会管理,营造和谐宜居环境,提高居民幸福指数,奠定了良好基础。

城镇框架拉大了,配套设施齐全了,但少不了日常的管理和维护。为强化服务职能,让居民住得满意,塘湾不断完善集镇管理办法,组建环卫园林所、城管中队及市政建设管理办公室三支队伍,建立健全集镇管理长效机制。实施外地人口购房、就业、就学、就医等与当地居民统一政策;鼓励农村剩余劳动力向城镇转移,引导农村人口自由进镇从事非农产业,城镇人口自由下乡兴办农业产业;对本地就业人员登记造册,开展就业再就业管理服务,帮助残疾农民到本乡福利企业就业;建立矛盾调处机构,加强社会治安综合管理,创建平安镇区,确保外来人员的安全感、归属感,营造良好的人居环境。

离去复归来

塘湾有条闻名遐迩的返乡农民工创业示范街,在外打拼多年的宁节英回家乡后就在示范街创办鞋面加工厂,两年时间不到就扩展到8间店面,员工40余人,年销售额过百万。“这还得感谢镇里出台的扶持政策,给广大的农民工们提供了创业的好机会。”在家乡能发展就能留得下,像宁节英一样孔雀东南飞后又归来的塘湾人越来越多。

政府搭台,百姓唱戏。塘湾镇出资90万元对58个店铺进行装修再转给经营户经营,对水费、电费、房租进行补贴,免除三年水电费,精心打造一条“农民工创业示范街”。目前,整合各类来料加工、劳动密集型小微加工企业16家,带动劳动力就业1528人,实现销售收入过亿元,人均工资超过2000元。

为强化扶持发展,塘湾对餐饮、服装、南杂等个体户在审批经营上开辟“绿色通道”,办理工商许可证、卫生许可证等证件实行规费减免,对返乡农民创业降低登记审批门槛;严格落实国家就业和再就业政策,进一步拉动了富余劳动力的创业就业。为10户进驻经营户发放小额贷款60万元,通过农行3户联保信贷政策为个体户发放信用资金约300万元。充分整合全镇教育资源,免费为农民工、农村留守妇女等群体有针对性开展各类岗位技能培训,目前培训人员超过3000人次。

一弯清水,悠悠长流。年轻时的卢国华们见证了早些年的塘湾,可当他们年过花甲时,古镇却在城镇化的快步发展之下愈发显得年轻与时尚。

热点文章推荐

相关文章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