建设生态景区 推进持续发展
良好的生态环境,是龙虎山景区可持续发展的第一资源,也是龙虎山对外开放的“金字招牌”。
近年来,在推进景区产业转型升级、绿色崛起的进程中,龙虎山景区围绕“一廊三区四核多片”规划布局,实行分级保护,注重保护生态环境,突出景观资源特点,坚持可持续发展,注重系统性协调。同时,摒弃走单一项目逐个发展难见成效的老路,通过把旅游要素聚合、产业拓展、功能复合,促成与旅游活动相关的上下游产业和横向产业组成的产业体系、产业群体的聚合与集成,全力打造两大旅游产业极核,重点形成三大旅游产业区块,最终形成点、线、面结合的旅游集群发展网络。
在生态环境保护工作中,龙虎山景区紧紧围绕“可持续利用旅游资源,发展生态和文化旅游”的主题,坚持规划先行,明确了特色产业发展、资源利用与环境保护、社会发展、科技支撑与创新、生态文明建设等5个重点建设领域,有计划、有步骤地实施包含龙虎山世界地质公园地质遗迹保护项目、龙虎山景区仙水岩崖墓群保护项目、龙虎山地质花卉主题公园等30 项重点建设项目,其中共涉及旅游资源保护(6项)、生态旅游发展(5项)、生态农业发展(5项)、生态建设与环境保护(6项)、基础设施建设(3项)、民生工程(5项)等六大类,总投资达15.8亿元。
2014年12月,国家可持续发展实验区办公室组织专家组就龙虎山景区创建国家可持续发展实验区情况进行实地考察。专家组一行实地考察了龙虎山道教文化、泸溪河生态保护、龙虎山仙水岩崖墓群保护、龙虎山博物馆展品提升、龙虎山铁皮石斛基地、口上舒家旅游示范点等多个重点建设项目后,一致认为龙虎山景区创建国家可持续发展实验区具备了得天独厚的条件,实验区建设主题鲜明、特色显著,一致同意向国家可持续发展实验区领导小组推荐。2015年1月,龙虎山景区以全票通过了科技部牵头组织国家发改委、教育部、环保部、公安部等18个部委对国家可持续发展实验区视频答辩的联合评审会。2015年10月,龙虎山景区获批国家级可持续发展实验区这个“国牌”,为龙虎山景区开启了一道通向和谐发展和可持续发展的新大门。
今年7月30日,龙虎山世界地质公园顺利通过第二次中期评估现场评估。评估组专家对龙虎山世界地质公园的保护、建设和管理工作给予了充分肯定,认为龙虎山世界地质公园地质景观神奇独特,在地质公园地质遗迹保护、科普宣传教育、标识系统布局、网络介绍交流及旅游经济发展等方面独具特色,特别赞赏了龙虎山世界地质公园将自然科学与中国传统文化紧密结合,形成一个整体,共同保护与发展。
龙虎山景区还积极开展公园民居及环境综合整治,按照“控制层高,统一风格”的要求,改造村(居)房屋3600多栋,形成了“黛瓦、坡顶、褐栏、白墙”为主的民居建筑风格;拆除有碍景观的各类建筑6万多平方米、通信基站6座、大型加油站1座;核心景区实施了“三线”下地,保护了龙虎山丹霞地貌美学观赏价值不受破坏。同时,大力加强环境保护宣传,编印了《地质遗迹保护知识手册》、《龙虎山世界地质公园村民公约》、《龙虎山环境整治宣传单》等材料分发到学校及村民、游客手中,大力宣传了景区环境保护的重大意义及基本知识,提高了广大群众的环保意识。
环境保护的巨大成效,也进一步推动了龙虎山景区的可持续发展。2016年,景区按照做好“铜、物流、旅游”三篇文章的发展定位,突出“改革创新、提升服务、深度融合”的理念,倾力打造“龙虎天下绝”旅游品牌,全力建设“中华道都”,保持了环保力度加强、旅游持续升温、产业蓬勃发展的强劲上升势头。今年上半年,景区共接待游客595.35万人次,旅游直接收入2.56亿元,分别增长了22%和20%,增幅均列全省景区前列。
热点文章推荐
相关文章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