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回眸‘四个鹰潭’建设”之秀美鹰潭篇
山水有境 大美无声 ——“回眸‘四个鹰潭’建设”之秀美鹰潭篇 龙虎山景区舒家新村。
青山如黛,碧水盈盈。鹰潭的秀美与鹰潭人的幸福,离不开这里景美境幽的秀美山水。
《庄子·知北游》云:“天地有大美而不言。”在鹰潭,放眼望去,“中国道都”龙虎山奇峰秀出,山明水秀,如碧珠翡翠,像一个亭亭玉立的少女,静卧于赣东北大地;“生命天堂”阳际峰高低错落,层峦叠嶂,犹抱琵琶半遮面似的云雾缭绕,看得让人如梦似幻,美得让人如痴如醉……那珍珠般的村落点缀其中,映着“绿如蓝”的湖水;这玲珑般的小城意韵绵绵,画着“一江两岸”的山水轴卷。这座城市的美,一直就这么静悄悄地守在我们身边,从没离开。
我们倍加珍惜这“人间福地”里的一弯弯清水、一座座青山,不仅因为它给人们带来了怡人的景色、清澈的水源、新鲜的空气,更因为它们,鹰潭的腾飞才装上了一个“美丽经济”的强力引擎。
秀美鹰潭,是自然之美、时代之美、生活之美的总和。
今年以来,全市上下紧紧围绕“建设富裕、秀美、宜居、和谐鹰潭”宏伟战略目标,按照市委“主攻项目、决战‘三区’,凸现特色、实现跨越”的总体要求,大力推进秀美鹰潭建设。全市环境质量明显改善,城乡面貌明显改观,生态建设明显进步。今日的鹰潭,水清山绿天也蓝。森林围城、碧水穿城、林水相依、林路相衬的城乡森林生态系统空间格局正在形成,一个“山水文化城、森林新道都”呼之欲出;农村一排排整洁大气的新居、一幅幅“户户有新貌、村村皆是景”的画面在蓝天绿树的掩映下显得格外靓丽;人与自然和谐发展,自然景观和人文活动相得益彰。这里真正成为了充满蓬勃生机的绿色生态之城。
挥洒“丹青”泼写水墨园林
城依水,水抱城。景中有绿,绿中有景。
鹰潭仿佛是一座大型花园,包罗了众多美的元素:山的秀美、水的灵动,湖的精致。因为千年的道学浸染,在寻求历史与现代衔接的过程中,刚柔相济、天人合一等众多理念纳入到了城市发展决策者的统筹和考量中。在城市化道路上,我市并不贪图快,而是以园丁的姿态看待城市的发展问题:只有打扮得秀美,才能引得“花蝶”自来、“凤凰”落枝,才能有更多的园丁建设一个更大更美的花园城市。
要秀美,就得牢牢守住生态底线。我市自我加压,不断提高生态门槛,全面提升环境质量。
实施“净水、蓝天”工程。加强饮用水源保护区的环境管理,实施了《鹰潭市城区饮用水水源保护区管理办法》,集中式饮用水水源地开展了水源水质监测,制定了饮用水水源保护区日常巡查制度。购置安装了一批监测实验仪器设备,使我市地表水水质检测能力由33项提升到109项全分析能力。积极部署全市中型水库水质专项治理工作,不断加大治理工作力度,确保水质水源等生态安全,力争实现“到2015年底全市中小型水库水质达到III类水标准,力争中型水库和列入饮用水源的小型水库达到II类水标准”的目标。因地制宜制定了《鹰潭市大气污染防治行动计划实施方案》,全面开展大气污染防治工作,推动工业污染防治、城市扬尘整治、机动车排气污染防治、油气回收治理等各项大气污染防治工作。投入540余万元建成了PM2.5等指标监测体系,5个新站房已建成并已开始进行仪器试运行,2015年将按新的《环境空气质量标准》要求正式发布实时数据。
扎实推进污染减排与防治。实施了《鹰潭市2014年主要污染物总量减排计划》,将年度减排任务分解到具体项目,强力推进工程减排。目前,贵溪发电有限责任公司6#机组脱硫改造项目、贵溪冶炼厂节水减排及废水综合治理项目、贵溪市城北污水处理厂二期、贵溪市城西污水处理厂等一批重点项目已经建成,全市21家规模化畜禽养殖场均按要求完善减排设施。开展重金属污染综合防治工作,完成了重金属污染防治工作年度考核,编制了《鹰潭市重金属污染综合防治“十二五”规划2014年度实施方案》,严格控制新上涉重金属项目重金属排放总量,对涉及重金属的建设项目必须有明确的总量来源,并按照“等量置换”或“减量置换”原则控制排放总量指标。此外,抓好固体废物污染防治工作,按程序、要求严格执行危险废物经营、转移许可管理,今年1—10月份共批准跨市转移危险废物申请30件,批准转移量42964吨。
认真把好建设项目环评审批关。严格控制高能耗、高排放和产能过剩行业新上项目,对不符合产业政策和环保规定的项目,一律不予审批。截至10月底,共受理审批项目84个,办结率100%;审批项目总投资105.97亿元,其中环保投资3.32亿元;环保“三同时”项目验收16个,批复试生产项目5个。
擦亮国家级生态名片,彰显“山、水”特色。信江是鹰潭人民的母亲河,是城市绿肺、重点水源地,沿线风光秀美、物种丰富,为各种依赖湿地环境生存的野生生物种群提供了良好的栖息和繁衍场所。近年来,市委、市政府高度重视湿地保护工作,决定将信江沿岸整体打包申报建设国家级湿地公园,加强信江湿地保护。目前,该项目已通过专家实地考察论证和初步审查。为进一步突出景区生态文化特色,按照“造绿就是造景”理念,充分利用龙虎山良好的生态资源和得天独厚的旅游品牌,借助龙虎山散客中心平台,把生态文明与道教文化进行完美结合,打造提升了生态道教馆和生态博物馆,新建了森林植物园、湿地公园、生态文化长廊,使之成为设施功能完备、引领示范作用明显、全国一流的生态文明教育示范基地。同时,加快阳际峰国家级自然保护区建设步伐。按照规范化建设的要求,今年重点组织实施队伍建设、科研监测、宣传教育、基础设施等工程建设,使之成为我省乃至全国的生物学和生态学野外监测研究实验基地、自然保护区与生态建设的科普教育基地。
据环保部门统计,今年以来,全市生态环境质量持续保持优良,主要河流断面Ⅱ—Ⅲ类水质达标率100%,集中式饮用水源水质达标率100%,空气环境质量保持国家二级标准。
扩绿增色建设生态家园
一场意义深远的改变正在鹰潭的城乡阡陌之间悄然发生。
为着力改善城乡面貌,我市深入开展环境整治工作。一方面,我市按照中央“二十字”方针和省委、省政府“五新一好”的要求,坚持“政府主导,农民主体,干部服务,社会参与”的原则,通过村庄整治建设切入、镇村联动整体推进、干道沿线乡村改造提升,采取高位推动、重点布局、整合资源、多元投入,大力开展“秀美乡村”创建活动。 2006年以来,全市共开展了秀美乡村建设的自然村达1254个(约占全市自然村总数的1/3),新农村建设点达1950个,覆盖农户9.8万余户,有39万余人分享到新农村建设带来的成果。通过秀美乡村建设,实现了“走平坦路、喝干净水、上卫生厕、住整洁房、用洁净能源、居优美村”的目标,涌现了一大批环境优美、风格独特的自然村。目前,全市已形成了贵冶周边“秀美乡村”精品示范区、樟坪乡少数民族“秀美乡村”精品片等一个个区域特色。我市秀美乡村建设取得了领导肯定、群众高兴、社会满意的效果。老百姓由衷地说出:“秀美乡村是我家,农村不比城里差。”
另一方面,从2012年10月份开始,我市启动了“三区三线”民居改造提升工作,范围涵盖境内高速沿线及挂线、国道沿线、城际快速通道沿线,全长160公里,涉及所有县(市、区)、22个乡镇、43个村委会、170个自然村。投入资金1.2亿元,共改造房屋5005栋,其中改造屋顶2903栋,外墙粉刷4884栋。通过改造提升,打造了诸多“秀美乡村”精品亮点,形成了沿线风光秀美、景色宜人、自然和谐的“秀美乡村”精品通道。
今年11月,我市农村生活垃圾收运系统工程一期顺利完工。7个乡镇垃圾转运站建成并通过验收,7辆运输车、1000辆人力三轮车、99辆三轮摩托车和12万个塑料垃圾桶发放到位,垃圾经分类、压缩后运送到县或市垃圾处理场处理。还集中了两个月的时间,对全市集镇、城乡接合部、园区、景区、企业、学校、医院、村庄、道路沿线、江河水渠沿线,进行了环境整治,并产生了明显成效。农村人居环境基本实现了干净整洁、生态良好、管理有序、乡风文明的目标,农民群众生活质量和幸福指数不断提升。
推进城市绿化、美化、亮化工程, 做足“绿、美”文章。我市围绕“绿色崛起”新任务、落实“实干兴林”新要求,山上提质增效,重点推进退耕还林、低产低效林改造、长防林等林业工程项目建设;山下扩绿增量,以森林城乡创建、城市绿化、通道绿化提升为重点,全面推开,着力构建了以城镇、乡村绿化为点,公路、铁路等绿化为线,山地绿化为面的绿化新格局。今年完成造林4.7万亩,新增森林十创单位100余个。为全面提升城区林景观形象,对沿街建筑和配套设施进行了综合改造,建成了“千米都市景观路”,与滨江公园浑然一体、交相辉映,成为一道靓丽的风景线。此外,我市大力推进公园绿地建设,着力打造信江两岸十里沿江景观长廊,先后新建提升改造了11个公园以及一批社区小游园、街头绿地。截至2013年底,城市建成区公园绿地面积达310公顷,绿化覆盖面积1335公顷,绿化覆盖率40.45%,绿地率36.3%,人均公园绿地面积14.25平方米,一座“城在绿中、水在城中,绿在城中、人在园中”的现代山水园林城市初步显现。结合秀美乡村建设、镇村联动,在全市范围内实施“百里百村生态风景林保护建设工程”,对龚资线、鹰硬线、贵塘线、锦黄线100公里沿线的100个村庄周边的现有林相进行改造,使得全市造林质量和生态建设水平稳步提升,进一步凸显了鹰潭宜居宜业的绿色生态家园风貌。
加速推进通道绿化提升和绿道建设。我市把通道绿化提升作为一项重点工程,切实抓好境内高速公路、国道、省道以及城际快速通道、城市主干道的通道绿化工作。目前,全市共完成通道绿化提升里程151公里,实现了济广、沪昆高速和320、206国道沿线绿化全覆盖,建成了鹰潭至贵溪、余江、龙虎山三条城际快速通道全程绿化示范带,打造了信江新区“三纵三横”城市主干道绿化新格局,将一条条通道打造成一道道精品迭出、亮点纷呈的绿色风景线。同时,我市按照生态多样性、可循环、能够满足人们休闲、运动的绿色慢行道(绿道)建设理念,大力实施绿道工程建设,加快绿道两侧绿化和配套基础设施建设,着力实施了以信江景观带为代表的一批绿道工程,全市新增绿道建设里程136公里。
骑行于龙虎山大道,能感受到鹰潭的安闲和清新;漫步于信江边,则体味到人、自然、城市三者的默契与和谐。美丽的自然风光,精致闲适的生活方式,园林鹰潭,来过就念念不忘的城市。
“美丽经济”加速绿色崛起
让城市更美丽,不仅仅是停留在环境的整治上,更重要的是要让百姓能感受到生态建设的成果。
我市通过大力发展绿色循环经济,收到了拉长产业链条、促进资源利用和促进环境保护三重效应,有效地提升了科学发展的水平。我市被列为首批省级循环经济试点市,贵溪市被列为省级循环经济试点县,鹰潭高新区被列为全国首批工业园区循环化改造示范试点园区。近三年,我市鼓励企业转型,大力发展循环经济,共淘汰铜企业落后产能50万吨,年内将继续淘汰落后产能20万吨。
大力发展旅游经济。今年1—10月,龙虎山景区共接待游客约1553万人次,同比增长38.1%,实现旅游总收入115.13亿元,同比增长41.19%;接待境外游客22.72万人次,同比增长23.81%,旅游创汇4138.59万美元,同比增长25.28%。
注重产业发展,把“绿色走廊”美丽乡村建设作为一条发展产业、增收富民的“黄金带”来打造,催生“美丽升级”。实施已近两年的乡村旅游“十、百、千”建设工程,推动了全市乡村旅游的蓬勃发展,催生了一批乡村旅游示范点、示范经营户,自助化、度假式的乡村旅游模式已经成熟。贵溪市金土地乡村旅游点等连点成片,上山竹博园、樟坪畲乡少数民族风情园等多处休闲旅游区(点)已正式对游人开放。
2012年我市在全省率先出台了《关于大力推进林下经济发展的实施意见》,启动“12233”工程,加速推进生态富民产业工程,走出了一条以林养林、以林富农的可持续发展道路,林下种植、林下养殖、产品采集加工和森林景观利用等四大类林下经济迅猛发展;苗木花卉、油茶、白茶、毛竹、雷竹、木雕、森林药材、野生动物驯养繁育、森林旅游等十多项重点林业产业风生水起。目前全市林业产业基地规模达52万亩以上,2013年度林业总产值在44亿元以上,促进林农人均增收600元以上。其中,完成毛竹林低改5万余亩,培育毛竹加工企业22家,新增油茶林面积5000余亩、低改3000亩,新增绿化苗木花卉基地面积近2万亩,集中连片1000亩以上基地有6家;培育扶持了铁皮石斛、金银花、牛樟芝等特种种植基地,江西天元仙斛生物科技有限公司首期种植铁皮石斛2000万丛、培育组培苗5000万株,规模居全省第一、全国第三位;发展壮大了野生动物驯养繁殖企业40余家,龙虎山泉源石蛙养殖专业合作社年产幼蛙15万只、商品蛙5000公斤,被财政部、中国科协授予全国科普示范基地;不断挖掘森林旅游资源,着力培育百里生态养生游、避暑民俗休闲游、观花采果生态游三条森林旅游精品线路,森林旅游成为新的增长点;做大、做强、做优木雕产业,现有上规模企业50余家,年产值超过2亿元,余江县被民政部、中国根艺美术学会组委会命名为“中国根艺之乡”,今年5月我市组团参加中国(赣州)第一届家具产业博览会林产品展,荣获“优秀组织奖”,并获金奖2个、银奖5个、铜奖2个。
热点文章推荐
相关文章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