搜索
 

龙虎山打好“生态牌” 村民吃上旅游饭

2020年11月11日 10阅读 来源:鹰潭在线 2013/7/17

尽管是盛夏酷暑之际,然而在素有“水上大熊猫”之誉——中华秋沙鸭的栖息地龙虎山景区,游客兴致依然不减,原生态的山水和旅游方式更是赚足了人气。近年来,龙虎山景区将保护生态环境作为保护景区发展的生命线,着力打造生态旅游路线,让龙虎山青春不老,蓬勃发展。2012年景区共接待游客82万人,同比增长36%,实现旅游直接收入2.13亿元,单日最高接待量超1.8万人,创新了历史记录。

发展绿色旅游 共建生态景区

龙虎山景区作为国家5A级旅游景区、世界地质公园、世界自然遗产地,拥有良好的生态资源和深厚的文化底蕴,自然山水、历史文化交相辉映,发展生态旅游潜力巨大,前景广阔。龙虎山景区充分利用资源多样性的特征,加快推进生态、文化、旅游资源整合,坚持旅游开发建设与环境保护并驾齐驱,新农村建设和旅游经济发展双向互动,旅游产业与文化产业融合发展,“生态旅游”、“乡村旅游”、“文化旅游”品牌越叫越响。

多年来,龙虎山景区秉承生态旅游理念,根据自身实际情况和资源分布特征以及保护对象的状况,采取多种有效措施,从旅游产品的设计、旅游路线的安排、旅游基础设施的建设、旅游服务的管理等各个环节,充分考量保护环境的因素,致力于谋求经济、社会、环境三个方面的协调发展。景区建立了科学的环境监控体系,实现了对森林防火、病虫害等各项环境指标全天候监控。为最大限度地减少人类活动对丹山碧水的影响,景区内严禁所有开山、炸石、捕鱼等行为。同时,财政投资560万元,把污水处理系统覆盖到核心景区内所有宾馆、办公楼。景区还通过政府补贴的办法,让核心景区九成以上居民都用上清洁能源沼气,彻底改变了当地农民沿袭千年的烧柴习惯。

多年严格的生态环境保护,让龙虎山成为大自然的博物馆和珍稀野生动物的乐园。“十里画廊”泸溪河常年达到国家一类水质标准,国家一级保护动物、濒危珍稀鸟类,素有“水上大熊猫”之誉的中华秋沙鸭在南方最重要的越冬栖息地。核心景区的森林覆盖率达91%,空气中负氧离子含量超过正常值的15倍,位居全国旅游景区前列,是一座名副其实的“天然氧吧”。

村民华丽变身  共享生态旅游发展硕果

建设生态旅游,景区得到了长足发展;从事生态旅游,百姓获得了实在的收益。为呵护龙虎山的一草一木、秀美山色,景区还积极引导当地从事捕鱼、林业、采药的村民投身旅游服务行业,采药人变成高空清洁卫士,渔民变成专职演员,农民变身客栈老板……真正实现旅游兴旺,反哺农民,惠及百姓。

在泸溪河仙女岩景区段,一群头戴斗笠、身披蓑衣、脚踩竹筏的“鸬鹚捕鱼人”和着音乐在水面上又蹦又跳。不一会儿功夫,他们放出的鸬鹚便从河水中抓出一条条活蹦乱跳的大鱼,引来游客们的阵阵掌声。捕获的活鱼都被现场放生,“人鸟共演捉放鱼”成为了一道人与自然和谐共存的生态美景。“同样是捕鱼,以前靠天吃饭,现在旱涝保收。”“鸬鹚捕鱼人”罗来生告诉记者,他10多岁起就随父亲在泸溪河里捕鱼,最深的感受就是河里的鱼越捕越少。景区为了保护生态全面禁渔。开发了“鸬鹚捕鱼表演”项目后,罗来生被龙虎山旅游集团公司聘为专职演员,每天至少演出4场,不仅重新找回了在泸溪河里捕鱼的感觉,每月还能收入1500多元,生活过得有滋有味。

靠天吃饭改为靠旅游吃饭的农民在龙虎山有许许多多。村民许小根住在无蚊村,原来只靠几亩薄田度日。如今,他开的无蚊村客栈成为众多驴友的首选之地,妻子成为泸溪河“水上超市”的老板娘,家里构置了新车。如今,景区农家乐发展已成燎原之势,仅去年就增加了60多家,床位共计1000多个,更多的农民已尝到了吃旅游饭的甜头。

“要让百姓支持生态建设,就必须让百姓共享生态发展成果。”龙虎山管委会党委副书记王俊如是说。景区还积极引导居民发展特色种植养殖等致富项目,投资1000多万元,补贴农民在重点旅游公路两侧种植油菜1.3万亩,让广大农民群众共享旅游发展成果,走出了一条景区与村庄、景区与村民相融和谐、共同发展的新路子。

热点文章推荐

相关文章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