龙虎山多措并举开展创建国家级生态文明教育基地活动
建设生态文明,是关系人民福祉、关乎民族未来的长远大计。党的十八大报告指出,把生态文明建设放在突出地位,融入经济建设、政治建设、文化建设、社会建设各方面和全过程,努力建设美丽中国,实现中华民族永续发展。
国家生态文明教育基地是具备一定的生态景观或教育资源,能够促进人与自然和谐价值观的形成,教育功能特别显著,经国家林业局、教育部、共青团中央命名的场所。为成功创建国家级生态文明教育基地,市林业局与龙虎山景区高度重视,联手先行,多措并举积极开展系列创建活动。
坐拥生态文明、道教文化两张“实力牌”
龙虎山创建国家级生态文化教育基地,可谓基础雄厚。2009年,龙虎山游客中心投资1.5个亿,占地面积17.3万平方米,建筑面积8千平方米。该中心整体呈扇形分布,建有地质博物馆和道教展览馆。地质博物馆是“生态展示厅”,主要利用雾幕电影、火山喷发、4D影院等高科技手段向游客展示龙虎山丹霞地貌奇特的景观特点和千姿百态的造型特征,给人一种独特而又新奇的体验。道教展览馆是“文化展示厅”。龙虎山是中国道教发祥地,被誉为“道教第一山”。在道教展览馆内,“道德经”、“太上老君炼丹”、“历任天师”、天师法物等等很是吸引眼球,而幻影成像技术描述的“张天师与镇妖井”道教典故,更让人恍如身临其境。
另外,博物馆内还设有崖墓文化展示厅,展示2600多年前的春秋战国时期的古越人的文化故事,厅内玻璃棺木放有两具古干尸,常常引发人们想破解崖墓葬这一千古未解之谜的欲望。
依托实力资源,进行精细化改造
市林业局与龙虎山景区多次邀请专家前来实地指导、策划创建工作,最终形成具体方案。方案将依托龙虎山景区得天独厚的自然条件,以龙虎山地博馆、道教馆为基础,对游客中心周边进行精细化改造,重点突出“生态文明”和“道教文化”两要素。方案中强调以人为本、人与自然和谐相处的设计理念,兼续融合“道法自然”、“天人合一”的道家思想,采用传统和现代相结合的表现手法,打造集生态科普教育、生态道德教育为一体的国家级生态文明教育基地。
在施工中,坚持高标准、精细化。目前,龙虎山景区投入资金45万元,除进行集中绿化、设标识牌外,还将在游客中心两旁间隔5—8米设立道教文化动漫图片及有关道家保护生态、养生知识等内容,充分体现道家思想和生态环境保护的联系。在地博馆,龙虎山景区将设立介绍地球之肺——森林、地球之肾——湿地等强调生态自然保护内容的展示厅,增设龙虎山景区动物、植物、鸟类、昆虫及珍稀动物的趣味触屏游戏,让游客在玩游戏的同时还能学到关于自然生态保护的知识。在道教馆,龙虎山景区将道教戒律中关于生态保护方面的戒律进行突出展示,并附通俗易懂的解释,体现道家思想与生态文明保护意识。
征集中华秋沙鸭生态标识,提升创建活动影响力
中华秋沙鸭被称为鸟类中的“大熊猫”,是国家一级保护动物,被国际自然保护联盟红皮书列入世界濒危野生动物。至2014年,中华秋沙鸭已连续8年在龙虎山越冬,成为龙虎山一个重要的生态标志。
旨在“捆绑”中华秋沙鸭这一金字大招牌,树立全民生态保护意识,今年2月26日,龙虎山景区在报纸、电视、网站、微博、微信等媒体平台上开展了一次大规模的全国性中华秋沙鸭形象标志(logo)征集活动,引发热点关注。江西日报、江西电视台、江南都市报刊(播)发了龙虎山面向全国征集中华秋沙鸭形象标识的相关报道;新浪、网易、和讯、新民、中国广播网、中国江西网、网易新闻、大江网等网络媒体进行了转载;省旅游局“江西风景独好”微信、龙虎山官方微信、微博发布,在网络中形成较大范围的关注。
据介绍,目前龙虎山景区正对征集到的160余幅作品进行归类筛选,采用的标识将在大型促销活动、推介活动以及龙虎山景区设有指示牌、引导牌的场所等重要旅游节点进行设置,同时设计制作中华秋沙鸭旅游商品,丰富龙虎山旅游产品内涵,通过游客的辐射效应宣传保护生态、
热点文章推荐
相关文章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