用心去感悟角色
她是国家二级演员,从艺三十多年,在十多部大戏中担任主演;她,获得过全国首届越剧票友大赛一等奖、获得过第九届华东六省一市戏剧小品大赛银奖、获得过第八届“玉茗花”戏剧节导演一等奖、“金孔雀”优秀导演奖和第二届全国少数民族戏剧会演优秀导演奖……
她,就是大型现代畲歌戏《七彩畲乡》中“苗妈”的扮演者陈秋云。
从幕后到台前
在《七彩畲乡》剧组,陈秋云算是一名老成员了。从2008年开始创排她就加入了剧组,负责舞台监督。《七彩畲乡》入选第四届全国少数民族文艺会演,原来“苗妈”的扮演者王建华因个人原因无法参演,编剧、导演第一时间就想到了陈秋云。刚开始时,陈秋云有着诸多的心理负担和压力,因此婉言谢绝。陈秋云说:“其实自己真的非常想演,作为一名文艺工作者,能在梅兰芳大剧院演出,这本身就是一种莫大的荣誉。可自己毕竟一开始没有扮演这个角色,总会担心因为自己而影响了整部戏的演出。后来编剧、导演多次给我电话,帮我增强信心、缓解压力,最后才接受了演出任务。”
与一群老头老太们尽情跳舞;倾听“老村长”讲述畲乡的变化;和“俏妹”山崖对话……陈秋云通过生动的表演,将“苗妈”的心理变化刻画得淋漓尽致。舞台上的陈秋云是成功的,可背后的辛酸苦楚只有她一个人知道。陈秋云说:“因为是第一次出演该剧,所以熟练度比其他三个主要演员要差。只有通过自己的勤奋努力,才能不断地弥补差距,更好地进入角色。”那段时间,从早到晚,她的意识和行为中只有3个字“听”、“唱”、“练”。她告诉我们,在吉安的那段排练的日子很单调,几乎没有业余生活。每天做的事情就是听《七彩畲乡》的音乐,跟着哼唱,对着镜子练习动作,看似简单,长时间做起来却不那么容易。她说:“从事艺术工作,就一定要耐得住寂寞。对于我个人而言,就是真正地沉下去用心去感悟‘苗妈’这个角色。”
功夫不负有心人,因为多年的演出经验再加上勤奋刻苦,陈秋云的表演获得了第四届全国少数民族文艺会演专家评委的肯定,她个人获得最佳演员奖。
从“梁山伯”到“苗妈”
陈秋云成功塑造了多个艺术形象,而最为人津津乐道的就是“梁山伯”。因为祖籍浙江,陈秋云从小就喜欢上了越剧。在市艺术团送戏下乡的活动中,陈秋云饰演的越剧《梁祝》中“梁山伯”一角,深受各地戏迷的喜爱。
这次出演 “苗妈”,无论是唱腔还是演出的风格都和“梁山伯”有很大的不同。陈秋云说:“发声的位置不一样,对语言吐字、语气轻重缓急、逻辑重音的要求也不同。越剧长于抒情,以唱为主,声音优美动听,表演真切动人,极具江南灵秀之气,用的是地方方言。而这次饰演‘苗妈’,要求字正腔圆、吐字发声都必须很准确,这对于我来说是个很大的挑战,也是演出风格的一种转换。”
要么不做,要做就要做好,这是陈秋云从艺多年做事的原则和对自己的要求。为此,她花了长时间、下了苦功夫,对着剧本一句一句地读、一字一字地抠、一篇一篇地过,在宿舍、在食堂、在散步的途中都留下了她潜心研读剧本的身影。时间一长,陈秋云连说话的语气都有所改变,以至于从北京演出回到鹰潭,家人们对她说话的方式都不太适应了。
从紧张到轻松
大家不知道的是,陈秋云这次是带伤出演。2010年远赴银川演出之前,陈秋云在画舞台场景图的时候摔了一跤,使坐骨神经等多处神经受到压迫。为了那次演出,她错过了最佳的治疗时间,现在坐久了、站久了会感到疼痛。《七彩畲乡》的排练是艰苦的,每天从上午到晚上十多个小时,每个动作都要重复数十次,但陈秋云默默地咬着牙,忍着疼痛,总是坚持到排练的最后一刻,没有一次要求提早离场。
从北京演出回来后,陈秋云感到如释重负,回家后美美地睡了几天。她说:“因为长时间的紧张作战,整个人感到身心疲惫,但对《七彩畲乡》必获成功的信念支撑着自己的每一次演出。北京回来后,整个人轻松多了,特别是精神压力得到释放。”对于此次获奖,陈秋云表示感到开心和激动,为自己塑造的“苗妈”角色获得肯定而高兴,更开心的是自己圆满地完成了组织上交给的演出任务。
热点文章推荐
相关文章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