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丹霞之美 获得世界认同
龙虎山喜摘世界自然遗产桂冠
成为集世界遗产和世界地质公园于一身的景区
北京时间8月2日5点08分,从在巴西首都巴西利亚召开的第34届世界遗产大会上传来喜讯,包括龙虎山(含龟峰)等6个提名地在内的“中国丹霞”通过表决,列入《世界遗产名录》。龙虎山成为我省唯一拥有世界地质公园和世界自然遗产的“双冠”景区。
丹霞是由中国科学家命名的一种红色砂砾岩地貌类型,在我国分布广泛。龙虎山素有“龙虎丹霞天下稀”的美誉,拥有峰林、石柱、一线天等23种丹霞地貌景观。众多国内外权威专家在深入考察后认为,龙虎山资源价值突出、山水组合优美、景观类型多样,且丹霞地貌种类繁多,自然形态保护良好,具有极高的地质学和美学价值。
自2006年12月我国启动“中国丹霞”联合申遗以来,龙虎山就以无与伦比的科学与审美价值,从众多丹霞景区中脱颖而出,成为“中国丹霞”首批申遗候选地之一。而邻近的龟峰由于地质地貌特点相似,因此也被纳入龙虎山提名地之中,共同参与申遗。此后的2年多时间里,龙虎山一路过关斩将,始终是中国丹霞联合申遗的核心景区之一。2009年初,由龙虎山等国内6大景区组成的“中国丹霞”,正式被确定为中国政府2009年度申报世界自然遗产的唯一提名项目。
在省委、省政府的高度重视下,鹰潭、上饶两地全力推进各项申遗工作。龙虎山景区投入2.5亿元进行环境整治,先后完成了300多栋违章建筑、空心楼、烂尾楼的拆除,并对780余栋建筑物进行了平改坡改造。景区还完成了50余万平方米的绿化,设置了200多块标有中、英、日、韩四种文字的标识标牌,旅游步道、游客中心等设施得到全面升级、完善。
中国丹霞成功摘取世界自然遗产桂冠,不仅意味着以龙虎山等为代表的丹霞地貌这一概念得到了国际认同,同时也是对龙虎山近年来大力实施资源保护的最大肯定,将极大地提升龙虎山在国内外的知名度和影响力。更为重要的是,列入《世界遗产名录》后,龙虎山将得到联合国教科文组织和世界遗产委员会现代科学方法的指导并接受其严格监督,将为龙虎山的资源保护和科学规范的管理提供有力的支持。
背景资料
世界遗产,指被联合国教科文组织和世界遗产委员会确认的人类罕见的、目前无法替代的财富,是全人类公认的具有突出意义和普遍价值的文物古迹及自然景观。狭义的世界遗产包括“世界文化遗产”、“世界自然遗产”、“世界文化与自然遗产”和“文化景观”四类。广义概念,根据形态和性质,世界遗产分为文化遗产、自然遗产、文化和自然双重遗产、记忆遗产、人类口述和非物质遗产(简称非物质文化遗产)、文化景观遗产。
世界遗产大会全称为联合国教科文组织世界遗产委员会会议,是联合国教科文组织下属的世界遗产委员会的例会,每年召开一次。会议的主要议题一般是审批哪些遗产可以录入《世界遗产名录》,并对已列入名录的世界遗产的保护工作进行监督指导。
据统计,截至上届,全球有890处世界遗产,包括689处文化遗产、176处自然遗产、25处自然与文化双遗产。我国拥有38处,其中文化遗产27处、自然遗产7处、双遗产4处。1996年,庐山以“世界文化景观”列入《世界遗产名录》;2008年,三清山申报世界自然遗产成功。
龙虎山是中国丹霞申报世界自然遗产系列提名地地质演化过程中老年早期的典型代表。龙虎山所在的信江盆地,早白垩世火山活动、晚白垩世膏盐沉积和风沙堆积以及恐龙灾变等重大地质事件,记录了该地区白垩纪重要地质演化;突出的侵蚀残余峰丛、峰林、孤峰、残丘组合特征,表明这里属于老年早期疏散峰林宽谷型丹霞的代表。区内保留了难得的低海拔中亚热带常绿阔叶林,是重要的珍稀濒危物种重要的栖息地;悬崖洞窟中众多的古代悬棺群,中国道教祖庭的文化景观等巧妙结合,构成一幅多彩多姿的山水画卷。
热点文章推荐
相关文章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