搜索
 

辉煌三十年系列报道之八:文化产业发展“百花齐放”

2020年11月10日 10阅读 来源:鹰潭在线 2013/11/5

东源·红背带喜获“国家文化产业示范基地”殊荣,成为我国第一家生态旅游文化创意类国家级示范基地;鹰潭黄蜡石文化市场正式开业;余江县雕刻创业示范街已冠名为省级创业示范一条街;9月28日—10月12日,第二届中国(鹰潭)中华赏石展暨黄蜡石文化博览会在鹰潭市文化创意产业园举行,来自全国各地650多名藏家、石商的数万件展品亮相……由吐芽抽枝到枝繁叶茂,由含苞初绽到美丽盛放,我市文化产业“百花齐放”,芬芳满园。

建市之初,鹰潭百业待兴,文化设施不完善。建市以来,我市文化事业发展始终坚持“二为”方向和“双百”方针,重视发掘保护文化遗产,发展特色文化,文化事业取得长足进步。特别是近年来,我市大力发展文化产业,打造城市品牌,走文化强市之路,文化产业逐步壮大,文学艺术硕果累累。

文化产业实现新的突破。2012年,大型畲族山歌戏《七彩畲乡》先后获中国少数民族戏剧“金孔雀”奖第二届中国少数民族戏剧会演综合金奖、第四届全国少数民族文艺会演剧目金奖,填补了我省少数民族文化获得全国综合大奖的空白,成功入选国家舞台艺术精品工程资助项目,是江西省唯一入选的剧目。今年我市创排的道教音乐剧《大道朝天》得到文化部、省委宣传部、省文化厅领导的一致好评,即将代表中国赴非洲参加“世界心灵和歌唱艺术节”。特别是自1990年以来,为了深入挖掘我市道教文化的深厚内涵,我市每两年举办一届“龙虎山道教文化旅游节”,实现了社会效益和经济效益的双赢,声名远扬;投资2.8亿元的市文化创意产业园项目正式签约,并完成了净地移交,即将开工建设;投资2亿元的龙虎山实景演出项目也同国际一流文化企业——阳光媒体集团正式签约。通过项目带动,具有地方特色的文化产业如黄蜡石文化产业、铜文化产业、雕刻文化产业发展迅速,在今年深圳举行的国际文化产业博览会上,我市特色创意文化产品得到客商的广泛好评,展品被抢购一空;文化娱乐业发展势头良好。全市共有文化娱乐场所295家,其中网吧经营场所161家,歌舞娱乐场所56家,电子游戏室经营场所78家。

雕刻产业花繁叶茂。近年来,我市围绕木雕、根雕、铜雕、玉雕、石雕和金属錾刻综合发展,大力推进文化产业创意园、文化艺术中心、美术馆、古玩街、奇石街、雕刻创业示范街、雕刻创业基地、雕刻博览城、雕刻产业孵化器等九大雕刻产业发展平台建设,初步形成了“生产、贸易、展销一体化”发展格局。全市雕刻产品发展到木雕、根雕、玉雕、铜雕等6个系列3000多个品种,产品远销东南亚、欧美等地,荣膺“中国根艺之乡”称号;我市举办了首届江西黄蜡石产业发展高峰论坛;在2013年中国工艺美术“百花奖”评选活动中,斩获6金6银12铜,选送作品获奖率达65%,名列江西省设区市第一名。  (下转2版)  

2013年10月29日—11月4日,江西省“振兴杯”雕刻行业职业技能大赛在余江举行,11月6日—10日,中国第十五届根艺石艺博览会也将在余江举办。

广电网络实现了全面覆盖。坐在家中,足不出户,就能看到多个频道丰富多彩的电视节目。建市以来,我市大力发展广电事业,2012年全市现有市级广播电台1座,电视台1座,电视发射台1座,广播电视报1家,广电网站1个。市级广播节目2套,电视节目2套。县级广播电视台2座,有线电视节目2套;企业有线电视台3座,企业电视节目3套。全市广播人口综合覆盖率96.6%,电视人口综合覆盖率97.7%。全市有线广播电视传输网络干线7245公里,有线电视用户81300户,实现了435个村广播电视“村村通”。

出版印刷业焕发活力。目前,全市有出版的报纸2家,连续性内部资料出版单位10家,各类出版刊物发行单位70家,农家书屋289家,印刷企业57家,音像经营场所33家。全市共有艺术表演团体2个,文化馆4个,博物馆和纪念馆3个,公共图书馆4个。

为提升整个城市的文化品位和文明形象,我市继续坚持以市场为导向,以项目建设为抓手,以满足广大人民群众日益增长的文化需求为目的,进一步加强载体建设,改进管理方式,创新经营理念,采取不同政策和措施,促进文化事业和文化产业协调发展。

热点文章推荐

相关文章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