搜索
 

十大城乡变化系列报道之十二:文化精品层出不穷

2020年11月10日 10阅读 来源:鹰潭在线 2013/11/18

鹰潭文化三十年,是快速发展的三十年。三十年历程,书写着文化人的艰苦拼搏、不懈追求,用七彩的画笔描绘出灿烂的画卷,用优美的歌声唱响着文化大发展大繁荣的主旋律,谱写了独具魅力的鹰潭特色文化的壮美诗篇。

建市之初,鹰潭百业待兴,文化设施不完善。建市以来,我市文化事业发展始终坚持“二为”方向和“双百”方针,重视发掘保护文化遗产,发展特色文化,文化事业取得长足进步。特别是近年来,我市大力发展文化产业,打造城市品牌,走文化强市之路,文化产业逐步壮大,文化精品层出不穷。

2012年,大型畲族山歌戏《七彩畲乡》先后荣获中国少数民族戏剧“金孔雀”奖、第二届中国少数民族戏剧会演综合金奖、第四届全国少数民族文艺会演剧目金奖,填补了我省少数民族文化获得全国综合大奖的空白,成功入选国家舞台艺术精品工程资助项目,是江西省唯一入选的剧目。今年我市创排的道教音乐吟诵剧《道之韵》得到文化部、省委宣传部、省文化厅领导的一致好评,并代表中国赴非洲参加“世界心灵和歌唱艺术节”。特别是自1990年以来,为了深入挖掘我市道教文化的深厚内涵,我市每两年举办一届“龙虎山道教文化旅游节”,实现了社会效益和经济效益的双赢,且声名远扬;投资2.8亿元的市文化创意产业园项目正式签约,并完成了净地移交,即将开工建设;投资2亿元的龙虎山实景演出项目也同国际一流文化企业——阳光媒体集团正式签约。通过项目带动,具有地方特色的文化产业如黄蜡石文化产业、铜文化产业、雕刻文化产业发展迅速,在今年深圳举行的国际文化产业博览会上,我市特色创意文化产品得到客商的广泛好评,展品被抢购一空;文化娱乐业发展势头良好。全市共有文化娱乐场所295家,其中网吧经营场所161家,歌舞娱乐场所56家,电子游戏室经营场所78家。

在鹰潭,说起“欢乐舞台”可谓妇孺皆知。2007年以来,我市充分利用群众性文化活动特有的艺术魅力和影响力,坚持“政府搭台、群众唱戏、广泛参与、共建共享”的理念和“百姓当演员、演给百姓看”的活动方式,组织业余文艺爱好者深入社区、军营、学校和企业演出,基本实现鹰潭主城区全覆盖。经过精心打造,“欢乐舞台”已经形成了独特的风格和文化品牌效应,成为深受鹰潭人民喜爱的文化活动,成为业余文艺爱好者展示才艺的舞台,成为鹰潭文艺舞台后备力量的储备库,更成为折射鹰潭精神文明建设靓丽风景的“窗口”,被城乡居民亲切地喻为本乡本土的“同一首歌”。尤为可喜的是,在“欢乐舞台”的带动下,我市群众文化蓬勃兴起,群众文艺团体如雨后春笋般涌现,群众文艺骨干队伍进一步壮大。

近年来,我市又围绕木雕、根雕、铜雕、玉雕、石雕和金属錾刻综合发展,大力推进文化产业创意园、文化艺术中心、美术馆、古玩街、奇石街、雕刻创业示范街、雕刻创业基地、雕刻博览城、雕刻产业孵化器等九大雕刻产业发展平台建设,初步形成了“生产、贸易、展销一体化”发展格局。全市雕刻产品发展到木雕、根雕、玉雕、铜雕等6个系列3000多个品种,产品远销东南亚、欧美等地,荣膺“中国根艺之乡”称号; 我市举办了首届江西黄蜡石产业发展高峰论坛;在2013年中国工艺美术“百花奖”评选活动中,斩获6金6银12铜,选送作品获奖率达65%,名列江西省设区市第一名。

广播电视和出版印刷业焕发活力。坐在家中,足不出户,就能看到多个频道丰富多彩的电视节目。30年来,我市大力发展广电事业,2012年全市有市级广播电台1座,电视台1座,电视发射台1座,市级广播节目2套,电视节目2套。县级广播电视台2座,有线电视节目2套;企业有线电视台3座,企业电视节目3套。全市广播人口综合覆盖率96.6%,电视人口综合覆盖率97.7%。全市有线广播电视传输网络干线7245公里,有线电视用户81300户,实现了435个村广播电视“村村通”。同时,全市有出版的报纸2家,连续性内部资料出版单位10家,各类出版刊物发行单位70家,农家书屋289家,印刷企业57家,音像经营场所33家,共有艺术表演团体2个,文化馆4个,博物馆和纪念馆3个,公共图书馆4个。

热点文章推荐

相关文章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