搜索
 

一张独有魅力的“国家名片”

2020年11月05日 10阅读 来源:鹰潭在线 2013/7/26

2013年5月,《龙虎山》特种邮票开机仪式在北京邮票印刷厂车间举行。当第一张《龙虎山》邮票印出来的时候,在场的同志抑制不住内心的激动。当消息传到鹰潭,市委书记陈兴超、市长钟志生感叹:我们“申邮”终于成功了。



守得花开见明月


自第一枚邮票诞生起,由于她独具的内涵和赋予的种种衍生的意义,就注定了这小小“方寸乾坤”不同凡响的品质。


当这枚小小的“方寸之物”,投射着一个国家和地区政治、经济、文化、军事等方方面面的印记,印证着一个民族的内涵和气质,代表着一个国家和地区最优秀、最美好、最富有纪念性的东西的时候,就成了一间包罗万象的博物馆,成了一种儒雅风尚的爱好、一个世界文化交流的使者,成了一个国家和地区历史发展的见证、一张独有魅力的“国家名片”。


城市,以拥有这样的“国家名片”为荣;


集邮的人们为寻找这样一枚价值连城的珍稀邮品趋之若鹜;


所以,当 2012年11月,国家邮政局对外公布:定于2013年7月27日发行《龙虎山》特种邮票,全套3枚,小型张1枚,总面值9.6元时,鹰潭——这座共和国的年轻城市再一次被关怀和惊讶的目光注视。


此次发行的《龙虎山》特种邮票取材于芦溪河畔的自然风光和文化风物,全套3枚分别命名为《道教祖庭》、《龙盘虎踞》、《丹山碧水》;小型张命名为《仙班迎宾》。基本涵盖了道教名山龙虎山最具代表性的自然景观和道教文化意蕴。


鹰潭终于在这张通往世界的独特的“国家名片”上展现了美丽的靓影;


鹰潭终于向集邮界留下了一道留恋的风光;


鹰潭终于为“申邮”划上了一个圆满的句号。而这一划的背后却是百万鹰潭人民二十多年的蹒跚步履,凝聚着五六任鹰潭守护者和建设者的艰难历程。


鹰潭人民知道,这是一份献给建市30周年的厚礼,是守得花开见明月的欣喜。


为伊消得人憔悴


龙虎山东临武夷,北接黄山、庐山、婺州,其99峰、24岩、108处自然及人文景观,傲立在江南秀山丽水之间。


早在三迭纪晚期,由于火山喷发和地壳的运动,龙虎山地区逐渐形成了典型的丹霞地貌景观,溶蚀风化形成的石崖、石峰蕴含各种拟人似物、优美绝伦的造型。


东汉中叶,道教创始人张道陵在此炼丹传道,龙虎山一举成为道教文化的淙淙之源。极高的科学价值和审美旅游观赏价值为海内外瞩目,1988年国务院批准龙虎山列为国家重点风景名胜区。2000年,又被评为国家“4A”级风景旅游区,2007年龙虎山再次荣膺为“世界地质公园”。道教圣地、碧水丹山、古崖墓群……一时成为旅游年鉴的热词。


鹰潭道之源,铜之都;千里铁道,南接厦门、东海;浩浩信江,北连鄱湖、长江。依托南方经济最活跃的环鄱阳湖经济区,丰富的历史积淀和日新月异的时代变革,铸就了鹰潭的腾飞。


然而,鹰潭人却有着一丝不小的遗憾。


近年来,文化搭台,经济唱戏,各地纷纷借助邮票这个最富有独特影响力的载体印出地方名片。


在江西省的“四大名山”(井冈山、庐山、龙虎山、三清山)中,井冈山以其独特的历史地位,早在上世纪60年代就已经发行邮票,其后隔三差五的成了邮票上的常客。


庐山紧随其后,分别于1981年(一套7枚)和1999年(与朝鲜金刚山组合发行)两次荣登“国家名片”。


后起之秀三清山也不甘人后,于1995年成功发行了一套4枚的特种邮票。


唯独龙虎山,始终不见“峥嵘”一露。


难道是龙虎山容颜黯淡,不忍一睹;抑或是养在深闺,鲜为人知……其实,都不是,而是随着邮市行情的走高,要想在各地强手中“选秀入宫”,已经是举步维艰,尤其是鹰潭这种规模的中小地级市,要想发行特种邮票,尤其是小型张,近似于“登天”之旅。


然而,作为富有历史蕴含的旅游城市,作为中国最大的铜冶炼基地,邮票上的这枚名片,对鹰潭来说已经不是简单的一个地理图景,而是作为世界文化遗产名录上一个应有的印痕,就算“申邮”难如“申遗”,鹰潭的有识者,也责无旁贷必须登上这个富有深刻意义和影响的“制高点”。


让我们回眸一瞥,看看走过的一个个印迹……


上世纪90年代初,时任市委书记刘祖三、市长倪贤伍要求做好申报邮票的准备工作。


2000年,时任市委书记肖茂普、市长缪兵亲自参加集邮协会换届会,再次强调了申报发行龙虎山邮票的重大意义和紧迫性,要求加快申报的步伐。随后,鹰潭市成立了邮票申请发行工作领导小组。


从2002年后,时任鹰潭市委书记黄建盛、杨宪萍;市长胡宪、董仚生对争取《龙虎山》邮票早日发行更是高度重视,鹰潭市邮电局和邮政部门历届领导也不辞辛劳,积极争取,多次邀请了国家邮政局相关专家前来考察,进入了申报的实质性工作程序。


到2007年,经过市委、市政府和省邮政的十多年的努力,《龙虎山》邮票选题论证工作进入了国家邮政局规划之中,邮票设计专家李福林专程来到龙虎山采风,设计邮票图稿。


努力不负有心人,国家邮政局2007年底公布的2008年纪念、特种邮票发行计划目录中,《龙虎山》邮票列入发行计划,全套邮票有《丹山碧水》《虎踞龙盘》两枚,面值为1.2元,发行时间定于2008年10月12日。


2008年6月,《龙虎山》邮票已经做好了所有的发行前期工作,即将开始印刷。


一切似乎已经尘埃落定,全市上下为之欢欣鼓舞。


然而,2008年适逢奥运盛会,加上突发汶川震灾,国家大事接踵而至,国家邮政局先后增发了《北京奥林匹克博览会》、《海峡西岸建设》和《抗震救灾、众志成城》等8套邮票。为了保持发行总量平衡,当年8月国家邮政局宣布,将《龙虎山》、《三江源自然保护区》和《外国音乐家》等3套原计划发行的邮票临时取消。鹰潭,突然与“国家名片”失之交臂。


在最后时刻《龙虎山》“风云突变”给翘首以盼的鹰潭各界当头一瓢冷水。全市广大集邮爱好者的心情跌入了深谷。


图(1)(2)是为《龙虎山》特种邮票首发式开发的系列邮品,将于7月27日在龙虎山旅游集散中心、时代广场和《龙虎山》特种邮票同步销售。


一山放过一山拦


《龙虎山》邮票之所以会遭遇“难产”,这和我国当前的邮票发行制度密切相关。按照惯例,我国每年发行的纪念、特种邮票在30套左右,其中地方选题一般只有2至4套。如今,随着旅游经济的兴起,各地对申报发行邮票的热情日渐高涨。国家邮政局每年的地方选题邮票候选项目都在60个以上,龙虎山要突出重围,其难度之高不亚于“申遗”。2009年以来,成功发行的地方题材邮票屈指可数,其中《黄龙》《香格里拉》等均来自于国内知名风景区,知名度略逊一筹的《龙虎山》最终在激烈的竞争中落败。


2010年,随着世界自然遗产申报成功,在国内外的知名度和美誉度迅速提升。在2008年被临时取消发行的3套邮票中,《三江源自然保护区》和《外国音乐家》分别于2009年和2010年重新发行,一缕曙光掀开天幕一角,机会再一次向龙虎山招手。为此,鹰潭市的省政协委员和市人大代表、市政协委员在省、市两会上纷纷提出提案和建议,得到了各级领导的重视,为推动邮票的发行奠定了基础。


2011年,市委书记陈兴超在鹰潭市委七届五次全会上指出:“要深入实施‘文化强市’战略,不断解放和发展文化生产力”。随后,他又指出,龙虎山邮票的发行是历史性的工作,将对鹰潭的历史、知名度添光加彩。《龙虎山》邮票发行工作领导小组围绕这一战略和精神,按照“部门协同、上下联动”的工作机制,决定再一次向“国家名片”的荣誉发起冲击。


此时,市政府已经积极投入到《龙虎山》邮票的申报工作中,并重新调整了申报领导小组,市长钟志生亲自担任申报领导小组组长,细致做了分工,力争尽快将《龙虎山》特种邮票再次列入我国邮票发行计划。


然而,这次真能水到渠成,马到成功吗?


根据邮票申请规则,申报工作首要的一点就是可行性论证,它要以大量史料为依凭,辅以广泛征询和深入调研考证;要反复探讨取得共识并揭示选题内涵;要准备各类文字材料及搜集相关文物古迹图片资料;要网罗通晓史学、哲学、美学、文学等各领域人才参与。如此郑重其事,涉及方方面面,困难显而易见。


2012年,龙虎山成功问鼎国家5A级旅游景区,喜讯传来,鹰潭各界以此为契机,经过多方努力,促成中国邮政集团公司批准在龙虎山举办我国《壬辰年》特种邮票即生肖龙票首发式及“龙文化”集邮展览;同时还批准4月27日在龙虎山嗣汉天师府举办《福禄寿喜》特种邮票首发式。


鹰潭和北京似乎有一根红线紧紧地连在一起。工作领导小组决定加快推进步伐,促进“申邮”迈出实质性的一大步。经过反复交流和汇报,终于促成国家邮票印制局设计室主任阎炳武、邮票设计责任编辑陈静芝来龙虎山调研并酝酿设计意见。


2012年6月,阎炳武、陈静芝风尘仆仆来到鹰潭,就《龙虎山》特种邮票设计听取鹰潭市文化、学术界的意见和建议。


座谈会气氛热烈,曙光在前,群情激扬,大家踊跃发言,讨论龙虎山邮票以什么主题申报。其实,龙虎山“申遗”成功,丹霞地貌当然是最引人注目的特点,但在“中国丹霞”系列遗产地中,广东丹霞山和福建泰宁金湖此前均以此为主题单独发行了邮票,龙虎山如果继续以丹霞地貌风光为主题申报,势必出现题材重复,将很难通过评审,机会只有一次,不容有失,大家七嘴八舌陷入难局。


最后,在龙虎山摄影数十年,对龙虎山如数家珍的时任市人大常委会副主任管华鞍提议:龙虎山不仅以丹山碧水闻名于世,还拥有独一无二的道教正一派祖庭地位,应以“仙”为主题,突出邮票“仙山、仙水、仙地”的主题。


正所谓:“山不在高,有仙则名。”这一主题另辟蹊径,既概括了龙虎山自然地貌特征,又极具独有的传统文化韵味色彩;既反映了当地地理真实概貌,又避免了题材撞车。一经提出便得到大家的称许,也得到北京专家的认可。


“申邮”之旅又跨过了一道激流险滩。可正如诗人杨万里说的:“莫言下山便无难,赚得行人错喜欢。正入万山圈子里,一山放过一山拦。”眼下,另一道难关摆在了工作领导小组面前:前往国家邮政局申请批准,真正的难题摆在众人面前。


柳暗花明又一村


鹰潭市这次制订的《龙虎山》邮票方案和2008年不同,市长钟志生提出,龙虎山邮票发行一定要立意高、品质好、形式完美。为此,申报小组决定将原来一套2枚的票面拓展为一套3枚再加小型张1枚,票面的内容反映自然和文化价值的各有2枚,从而更全面地展示龙虎山的魅力和价值。这中间,小型张邮票如果发行,将实现江西省有史以来的突破。要知道,小型张邮票全国每年发行不过三张,各种题材在全国“高手如林”的“比武”中拼个高低,要“占一席之地”,可谓难于上青天。


然而,申报小组背水一战,坚信事在人为,我们“申邮”有好的主题内容和形式。


老子云:“上善若水!”


当上天注定龙虎山和国家名片有这么一个约定,当上天注定这一代人要完成这个二十余年的约定,那就义无反顾踏上这必经的艰难旅程。市长钟志生请求省政府领导出面,向中国邮政集团公司申请龙虎山邮票发行。


2012年11月的一天,在市政府秘书长吴炳生的精心安排下,市长钟志生一行登上了去北京的飞机,前去拜会中国邮政集团公司总经理李国华。


是成功还是失败也就是这一锤子了。机上,气氛有点沉闷,大家干脆商量起怎样汇报的理由。最后大家一致决定了争取小型张的六点建议提纲:一是打造经济城市、打造文化名城的需要;二是龙虎山成为两岸交流基地的契机成熟;三是龙虎山具备丹霞地貌,同时又是山水结合的最好典范;四是有助于道教世界化;五是在邮票四大类中,龙虎山的题材占有重要位置;六是江西省没有一枚小型张,有助于鹰潭打造文化名城。


飞机抵达北京已是晚上近10点,李国华总经理特意在会议宾馆接见了钟志生一行。会见持续了一个多小时,气氛非常融洽。钟志生提出申报发行《龙虎山》特种邮票的设想,管华鞍具体解释了六条理由。李国华总经理看到了鹰潭执政者们的一片拳拳真情,更为鹰潭如此重视所感动……


当确定发行龙虎山3枚邮票和1枚小型张的消息传回鹰潭时,鹰潭沸腾了。几代执政者的渴望,鹰潭人民二十多年的梦想,此刻如此近在咫尺。多少曾经为之努力的参与者在这一天心情难以平静,多少集邮爱好者在这一夜无法入眠。


而今迈步从头越


2013年4月,鹰潭市委、市政府决定将《龙虎山》特种邮票发行工作纳入建市30周年系列活动中。就在鹰潭邮政局相关人员积极筹备的过程中,出现了一个不大不小的小插曲——关于其中一枚邮票《道教祖庭》的命名。原因是有人对龙虎山自称道教祖庭提出质疑。


眼看着发行日期越来越近,而这个问题不解决只有使用《天师府第》名称,这无疑使邮票的底蕴降低了一个档次。


最后,副市长裴勇和申报领导小组成员多次与国家宗教事务局汇报、请示。最终解开了这一难题。


2013年5月,国家宗教事务局向中国邮政集团公司出具了《国家宗教事务局关于拟发行龙虎山题材邮票事的函》,在函中明确表明“经商中国道教协会,对其中一枚邮票命名为‘龙虎山道教祖庭’不持异议”。至此,《龙虎山》特种邮票才最终修成正果。


鹰潭的历史不会忘记,龙虎山成为道教祖庭,为道教的发源地正式由国家认可。历史也不会忘记,鹰潭二十多年的漫漫“申邮”路,今天终于梦想成真。龙虎山也不会想到,自张道陵“丹成而龙虎现——取名龙虎山”时,她会成为国家的一张名片,以新的姿态走入世界之旅。


当我们再次回眸江西的邮政史时,我们不难发现,自1995年的《三清山》后,就再也没有出现过独立成套发行的“江西邮票”。这一次,《龙虎山》的成功发行,其意义不仅仅是让江西“四大名山”在邮票上聚首,这是鹰潭市委、市政府高位推动文化产业结下丰硕成果的写照,更是江西文化软实力建设成果的生动体现。


鹰潭,将以邮票为载体,传遍世界的每一个角落。


鹰潭,将站在新的起点,迈进新的更大的辉煌!


 


热点文章推荐

相关文章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