弘扬民族文化 打造文艺精品
编者按:6月12日至16日,中共中央政治局常委、全国政协主席贾庆林深入江西考察时,专程来到我市进行实地调研,对我市推进少数民族经济发展和文化繁荣等方面工作的做法与成效给予高度评价。为营造学习贯彻落实贾庆林同志重要讲话精神的浓厚舆论氛围,本报今日推出“弘扬民族文化 打造文艺精品”主题报道,全面阐述我市高度重视文化建设,成功打造融时代性、艺术性等为一体的少数民族文艺精品,推动文化事业繁荣发展的社会背景、具体做法和丰硕成果,深入发掘我市成功创排《七彩畲乡》的经验启示。敬请读者关注。
贾庆林同志在我市考察调研时指出:贵溪市樟坪畲族乡,上世纪末全乡还有80%左右的农户吃粮靠返销,乡财政开支年年靠补贴。这几年他们实施“异地办厂、原地纳税”的激励政策,发生了翻天覆地的变化,2010年财政收入达1.46亿元,森林覆盖率达76%,被称为“金山银山垒在园区,绿水青山留在畲乡”。这个思路是对的,要留住绿水青山,不要遍地开花搞工业,不然既没有好的效益,又破坏了生态环境。另外,这个乡还非常重视文化建设,他们的节目“七彩畲乡”在全国少数民族文艺会演中获得了一等奖。这些既是改革的成果,又是重视民族工作的成果。
戏曲作为中华民族文化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以富于艺术魅力的表演形式,一向为人民群众所喜闻乐见。我市高度重视文化建设,成功打造融思想性、艺术性和观赏性为一体的少数民族文艺精品,推动文化事业繁荣发展,取得丰硕成果。大型畲族山歌戏《七彩畲乡》的圆满成功,为鹰潭“文化强市”做了一个精彩的诠释,为江西文化增添了新光彩!
《七彩畲乡》的成功,是在全省人民科学发展、进位赶超、绿色崛起的大背景下取得的。这出戏的创作生产,充分展现了全省全市人民昂扬向上、开拓进取的精神风貌,也必将继续激励着我们为江西和鹰潭文化事业的大发展、大繁荣发奋图强、再创辉煌。
一曲乡音飘四海
2009年3月25日18时50分,中央电视台《戏曲采风》栏目主持人,用清亮爽朗的声音播报:“江西省实行文化繁荣工程,举办相约春天大展演,十多台优秀剧目汇集南昌,鹰潭市宣传文化部门创演的民族风情山歌戏《七彩畲乡》,作为压轴大戏在江西艺术剧院隆重上演。该剧以鹰潭市东部山区的贵溪樟坪畲族乡为原型,以深情的笔触和生动的艺术形象展示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取得的辉煌成就,热情歌颂了以党支书蓝山为代表的新一代大学生村官热爱山乡,坚持科学发展观,带领群众奋发图强、开拓进取的精神品格……”随着播报声,迷人的畲乡风情,醉人的民族歌舞,在荧屏上流光溢彩般显现出来,同时穿越时空,走进神州千家万户,传遍祖国四面八方……此刻,《七彩畲乡》便成为我省新春大展演中唯一一台由中央电视台向全国播报的剧目。
《七彩畲乡》在南昌公演时,人们就被这部有着浓郁的民族风格和绚丽的舞台色彩的山歌剧给深深地打动了。中央电视台《戏曲采风》栏目编导赵洋说:“把畲乡的环境、人文和这个自然景观的美,他们新农村建设的变化,和《七彩畲乡》创作班子前前后后的创作经历,用我们的视觉语言,用我们的镜头,告诉全国人民。”
历史将铭记这难忘的一天。2010年7月24日,第二届中国少数民族戏剧会演在宁夏银川落下帷幕,由我市组织创排代表江西参赛的大型畲族山歌戏《七彩畲乡》一举夺得综合金奖,并荣获优秀编剧、优秀导演、优秀舞美设计、优秀音乐设计、优秀灯光设计、优秀服装设计、优秀编舞和三个优秀表演等所设全部奖项,取得“满堂红”,成为全国各省(区)精选的13台参赛剧目中唯一囊括全部奖项的团队。实现了我省少数民族戏剧历史性突破,开创了新中国成立以来,江西省少数民族文化的最大辉煌。《七彩畲乡》这朵艺术之花就这样盛开九州,香飘四海。
地域特色展风采
樟坪畲乡,这个过去贫穷落后的民族乡,在近年来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中发生了喜人变化,取得了辉煌成就,值得大书特书。寄情畲乡,姜朝皋的心灵也得到了净化和洗礼。来到畲乡,果然一派欣欣向荣的景象,到处生机勃勃、春意盎然,干群致富奔小康的不少事例也生动感人,但仔细推敲起来却很难“入戏”,不适合舞台剧这种艺术样式去表现。姜朝皋坦陈:就在苦苦寻觅“戏核”之时,一个真实的故事使我怦然心动:当初因为贫穷,畲乡的小伙子找对象成了老大难,为了解决这一难题,乡村干部便领着年轻后生出外招媳妇,在干部们的关心撮合下,一位年轻村民从贵州招回来一位漂亮姑娘,不料新媳妇来到樟坪,看到这里如此贫穷落后,未过多久便返回娘家,过起了两地分居的生活。几年过去,樟坪的面貌发生了巨大变化,由昔日的穷山沟变成了富裕乡,这位媳妇不仅自己高高兴兴地回到了婆家,而且还介绍同乡女友也嫁到樟坪来。
跻身当代中国戏曲“十八棵青松”之列的姜朝皋像一个不知疲倦的登山者。山有多高,心就有多远。他撒下一路的汗水,换来一路的欢歌与笑语。内容确定后,形式便是决定舞台呈现面貌的关键。几经思考,几易其名,最终定名为“畲族山歌戏”。即以山歌为载体,融歌、舞、戏于一炉,靠演唱、音乐、舞蹈、舞美、灯光、服饰的综合效果来呈现整体形象,从而淡化人们对单项艺术的要求,达到“藏拙”的效果。使其成为戏和歌舞剧的杂交,也是几种艺术样式的揉合。在艺术特色上,要求突出地域性、抒情性和歌舞性。在艺术氛围中,要求体现民族气息、乡土气息和现代气息。在综合效果上,追求以美为归结,除了着力体现人物的心灵美、情感美、性格美之外,还应该是风情美、歌舞美、画面美、服饰美的结合,整台戏既是一幅七彩斑斓的优美山乡画卷,又是一曲当代社会主义新农村美的赞歌。当时市委宣传部领导提出,主创人员(编、导、音、舞、美)一定要请业内一流专家担纲,而演员特别是主要演员必须在本市范围内选拔,因为非前者剧目推不上去,非后者剧目传不下来。显然这种决策是明智的。为此邀请来了导演童薇薇、作曲程烈清、舞美设计皮克、舞蹈编导梁萍茹等这些省内外知名专家,也是编剧姜朝皋多次合作的搭挡。他们不愧为德艺双馨的艺术家,面对简陋的生活条件,超强度的工作负荷,不讲究待遇,不计较报酬,将一腔心血抛洒在剧目的排练中。
潇洒挥笔颂畲乡
伟大的时代使姜朝皋迸发出巨大的创作热情,载誉归来忆远征,他在接受记者采访时说,文艺精品生产需要无私奉献锲而不舍的精神。一部成功舞台艺术品的完美要求是获得专家、群众、领导的一致认可,但许多优秀作品都未能达到这个境界。因为三方从不同的角度去观赏会有不同的侧重,正所谓“领导强调主旋律,专家要求有新意,观众喜欢看好戏”,这虽是业内的戏言,但却提出了艺术作品思想性、艺术性和观赏性三个方面的要求,说明这三者统一的难度。难能可贵的是《七彩畲乡》做到了。
让我们再来回顾一下《七彩畲乡》的成功之路:
《七彩畲乡》自2008年3月创排、演出以来,先在我省“相约春天——2009新春展演季”大型文艺展演时轰动省城,一举夺得全省展演活动优秀组织奖和优秀演出奖;继而在2009年9月第四届江西艺术节暨第八届江西玉茗花戏剧节上荣获优秀剧目奖,并囊括了编剧、导演、舞美、音乐、表演等所有单项一等奖;接着于2010年初,又荣获中国少数民族戏剧“金孔雀”综合大奖,同时包揽了10个单项奖。2010年6月5日,《七彩畲乡》主创人员赴京参加“金孔雀”奖颁奖仪式暨学术研讨会,享誉京华。直至摘取全国少数民族戏剧会演的金牌,可以说是一步一个台阶,从鹰潭走向全省,从全省走向全国,最终登上全国少数民族戏剧最高领奖台,为江西和鹰潭获取了最高荣誉。
层层突破步步登高,姜朝皋深知舞台剧创作生产之艰难,作为一种综合艺术,编、导、演、音、美,灯、服、道、化、效,缺一不可,要耗费巨大的人力、物力、精力、财力。鹰潭市尚没有一支正规合格的表演队伍,要打造一部优秀舞台剧谈何容易?然而,市宣传文化部门领导的态度却异常坚决而诚恳,表示为响应中央关于文化大繁荣、大发展的号召,为落实鹰潭市第六次党代会提出“文化强市”的战略目标,再难也要迎难而上。当时,姜朝皋深深为这种明知不可为而为之的精神所感动,于是义无反顾地把创作任务接了下来。
艰难地选调演员的工作开始了。60多名演员有的来自教育系统,有的来自武警公安,有的是社会民营企业创业者,大家克服种种困难,高高兴兴地汇集到一起,不少人从来没有上过舞台,六七十个日日夜夜,风雨兼程,强化训练,一同将辛勤的汗水倾注在舞台上。
服装、道具、灯光、音响全面启动起来了,这些幕后的英雄们一丝不苟,任劳任怨,精益求精。
压力最大的是承担组织工作的宣传文化部门的领导,实施这样一场大型艺术工程,如同进行一场大兵团作战,上百号演职人员的庞大队伍,来自二十多个不同的单位部门和家庭,要达到统一协调,其难度可想而知。常常为了一两个演员的选调调整,宣传部主要领导都要亲自召开协调会,逐一破解难题。一切为了《七彩畲乡》的成功打造。
尺水生波巧借力
一石激起千层浪。灯光璀璨的舞台背后,凝聚的是全体演职人员的串串汗水。
这是一个坚韧顽强、无私奉献的团队。团队精神是一切事业成功的基础,《七彩畲乡》剧组是一个有着高度凝聚力向心力的集体,始终发扬了特别能吃苦、特别能战斗、特别能奉献的精神。剧组组建之初,全体演职人员来自鹰潭市各部门各个不同岗位,有的从未上过舞台,那种组织协调的艰难和强化训练的艰辛不言而喻。而后来赴银川参赛前的复排更是困难重重,原女主演刘若熙出国深造须临时易人;原几十名男女舞队都因抽调筹备省运会开幕式演出活动而不能参加;舞台布景道具因长途运输的需要而全部推倒重新制作;为了思想艺术上的进一步提高,剧本、导演、音乐、舞蹈、服装都要全方位修改加工。时值我市遭受百年未遇的特大洪魔侵害,复排参赛又刻不容缓,组织人员、落实场地、安排食宿,购置材料,抢时施工,人、财、物处处捉襟见肘。然而市委宣传部精心统筹,市文广新局、市文化事业发展中心全力配合,剧组全体演员发扬抗洪精神,团结协作,排难而进。尤其值得称赞的是,本剧的编、导、音、美等主创人员,不计报酬,不讲条件,全身心投入到剧目加工复排中来。国家一级舞美设计师皮克老师年近七旬,打破设计人员不制作的行规,每天与制作员工一道在高温酷暑下,在烈日炎炎的室外场地挥汗如雨地制作;曾执导新版越剧《红楼梦》的上海越剧院首席导演童薇薇,不仅夜以继日地为演员排练、抠戏,而且还自己垫钱到义乌、南昌等地亲自选购道具饰品;国家一级舞蹈编导梁萍茹哑着嗓子为几十名新替补的学生舞蹈演员一招一式地示范教练,成天汗流浃背;我市国家一级编剧姜朝皋放弃外地院团的创作邀请,抱病修改剧本,坚持每天到排练场与导演演员沟通交流,而且以主人翁的责任心承担许多编剧分外的上下联络内外协调工作;新替补主演“俏妹”的女演员陈静放弃世博会法国馆的高薪邀请,坚守在舞台;主演男一号“蓝山”的卢旭军舍弃高额的商业演出,坚持参加排练;演“苗妈”的王建华无暇顾及回国怀孕待产的女儿,全身心投入排练;演“老村长”的周志远唱哑了嗓子,打吊针坚持排练演出。舞蹈演员在高温酷暑中反复训练,有的中暑、拉肚子、发高烧,打完吊针又继续参加排练。主要演员在赴宁夏的火车上也不忘记对台词、练动作。舞美道具运送工作人员行程几千公里,为确保按期扺达,不辞辛苦日夜兼程。后勤组织人员任劳任怨,为确保排练演出的顺利进行和一百多人大团队吃、住、行的安全稳妥,默默无闻地抛洒心血和汗水。正因为有这样一支出色的团队和这种感人至深的精神,才有《七彩畲乡》的巨大成功。
为此,市委、市政府专门召开表彰会,表彰《七彩畲乡》剧组团结奋斗、敢于拼搏、无私奉献的精神,嘉奖为江西、鹰潭文化建设作出突出贡献的《七彩畲乡》主创人员、演职员和工作人员。《七彩畲乡》演出实况,被制作成一套精美的光盘,成为鹰潭市一张响当当的文化名片。
成功创排启示多
敢于超越,才能勇创一流。近年来,我市相继推出《七彩畲乡》等一批反映时代精神、体现地域特色、群众喜闻乐见的优秀文艺成果,不仅展示了鹰潭的文化魅力,而且提升了鹰潭的知名度和美誉度。
特色文化是一个城市文化软实力的重要标志。市委宣传部紧紧围绕经济建设这个中心和科学发展这个主题,把打造特色文化作为繁荣文艺事业的重要任务,高起点规划,高标准定位,着力打造既叫得响、又立得住、传得久的强势文化品牌。
精心打造特色文化,就要彰显地域特色,谋求新颖精彩、亮点频闪的创意。创意是特色文化活动成功的基石。在打造特色文化中,我们坚持创意为先,在吸收借鉴各地成功经验的基础上,充分挖掘地方文化资源,力求创意构思融时代性、艺术性、区域性、特色性为一体。《七彩畲乡》在形式上独树一帜,以畲乡山歌为载体,融歌、舞、剧为一体,表现了浓郁的地域风情。
精心打造特色文化,就要强化工作保障,实现组织有力、高效顺畅的运作。等待不会有成功,敢拼才会有收获。《七彩畲乡》从创排到参加全国会演,历时两年多。每次演出,都涉及100多号演职人员,而鹰潭又没有专业表演剧团,全体演职人员均来自“草根”,要达到统一协调,其难度可想而知。为了保证排练工作有序进行,市委宣传部领导靠前指挥、多方协调,精心运作、周密部署,及时解决筹备工作中遇到的各种困难和问题,确保了整个筹备工作始终沿着正确的方向有序推进。
精心打造特色文化,就要巧借外力外智,培养作风优良、能打硬仗的队伍。打造特色文化,人才是支撑、是关键。在特色文化创作中,我市按照“抓龙头、打基础、带队伍”的工作思路,以我为主,借力借智,邀请省内外一流专家担纲主创,力争提升作品层次;全部演员则在本市范围内选拔,力争培养一批文艺骨干。《七彩畲乡》由曾经四次荣获文华奖的我市著名剧作家姜朝皋担任编剧,同时邀请了全国知名导演童薇薇等一流专家加盟,从全市各地各单位抽调100多名文艺骨干担任演员。名编剧、名导演带领着本市的文艺骨干,对畲族文化史料进行认真挖掘、研究并吸取其精华,将原生态山歌、民族舞蹈、传统戏曲融合在一起,不仅创造出让人耳目一新的畲族山歌戏、开创了一个新的少数民族剧种,而且本市的文艺骨干在创排演的实践中,作风得到了锤炼、业务得到了提升。
精心打造特色文化,就要发挥媒体作用,形成密集厚重、合力共推的氛围。通过宣传推介,不断扩大作品的知名度和影响力,是特色文化达到“叫好又叫座”的重要手段。《七彩畲乡》的脱颖而出,正是依靠自身的品位,注重宣传策划,才获得了更多人的认知。一方面配合舆论造势。《七彩畲乡》的创排演出成功,引起了《文艺报》、《中国文化报》、《中国艺术报》等国内专业媒体、新华网等门户网站和省主流媒体的密切关注、大力宣传,刊发了大量的评论和报道。中央电视台还专门制作专题片《走进七彩畲乡》,分两集在“戏曲采风”栏目播出。另一方面注重专家推介,联合中国少数民族戏剧学会在北京举行了《七彩畲乡》专题学术研讨会,与会专家围绕剧本创作、导演手法、舞台呈现等话题进行了深入探讨。专家们热情地称赞道,“这出戏赏心悦目,精美别致,是一曲时代的赞歌”;“把大学生村官立在舞台上,这在中国戏剧史上还是第一次”;“这是一部难得的原创剧”;“为江西少数民族戏剧事业彻底打了个翻身仗”。
热点文章推荐
相关文章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