搜索
 

黎川“麻坑模式”推动乡村“持久美”

2020年11月20日 10阅读 来源:赣州市人民政府 2019-09-19

“脏乱差”的反弹问题,一直是农村环境整治的顽症。如何让农村人居环境改善后不“退潮”?走出“整治—回潮—再整治—再回潮”的怪圈,江西省黎川县的做法是:推广“麻坑模式”、调动各方力量,开展长效管护,推动秀美乡村从“一时美”向“持久美”提质转型。

五措并举催生“麻坑模式”

近日,笔者驱车来到黎川县华山镇麻坑村,只见村民们正在房前屋后打扫卫生,完成每天一次的“规定动作”。这里的村民说:“看到村里的小广场、庭院巷道被清扫得干干净净,住着舒坦,活的幸福。”

华山镇麻坑新村位于黎川县东南部的一个偏远山村,距离县城27公里,下辖3个村小组(含华联村杨梅岭村小组、下麻坑村小组和麻坑村新村小组),共85户,311人。为了打造农村人居环境长效管护机制,华山镇党委、政府决定在该村开展农村人居环境长效管护试点工作,充分发挥村民在农村环境管护中的主体意识和积极作用,因地制宜、多管齐下,构建起长效化多元化运维管理机制,收到显著效果。

危屋拆在先。过去,村庄里的一些空心房、破旧危房、猪牛栏、旱厕、简易棚房、鸡鸭棚、铁架棚等破旧建筑,杂乱无章、有损村容村貌。不把这些“肿瘤”“癌症”切除干净,秀美乡村建设就无从下手。去年以来,华山镇党委政府与麻坑村理事会统一了思想,打出一套套“拆”字“组合拳”,共拆除危旧房等4135平方,猪牛栏55个,菇棚6处,同时清理路旁杂草600米,河道两侧1380米,为建设秀美乡村奠定了扎实的基础。

拆旧工作结束后,村里乱搭乱建行为又便卷土重来,而且屡禁不止,少数村民一有机会,就在房前屋后搭建临时用房。为避免这一有损村容村貌现象的发生,镇村干部和理事会成员集思广益,深入细致做工作,发现一起拆掉一起,及时制止了乱搭乱建行为的发生。

垃圾倒进桶。垃圾清理是农村环境综合治理反弹率最大的一项工作。今年,该村在集中清理陈年垃圾、水面垃圾、路边垃圾的基础上,聘请保洁员,按照定区域、定时间、定标准的‘三定’原则,上午、下午进行全面清扫。并落实“门前三包”责任制,鼓励村民自觉负责前庭后院和村道的清扫工作,自己清理生活垃圾,并将所有垃圾全部倒进桶,按时清运出村。同时,要求村民自觉维护好村内公共设施的完好性,不得随意破坏垃圾桶、垃圾池、绿地、路灯、健身器材等配套设施。

鸡鸭圈上山。该村地理位置偏僻,每家每户都有养鸡养鸭的习惯。过去,这里鸡鸭成群,鸡屎鸭屡遍地,鸡薮鸭棚到处都是,垃圾成堆,臭气难闻。为了改变这一状况,华山镇党委、政府与村理事会经过研究,号召村民们改放养为圈养,改门前养为山上养,拆掉鸡鸭棚架,将几百只鸡鸭全部搬运上山,从而有效杜绝了牲畜粪便随地,异味熏天的状况,进一步提升了人居环境质量。

柴草叠上墙。乱堆乱放不仅影响村容村貌,更是农村人居环境的乱源之首,容易在短时间内出现反弹。为了破解这一难题,永堡秀美乡村的颜值,镇村干部绞尽了脑筋,想出了办法,他们从改变村民长期养成的不良习惯入手,培养村民的环境意识,要求村民把东西摆放整齐。这里的农民由于离县城较远,至今还在与柴火为生,为了把柴火码放整齐,镇政府为这里的村民购买了80套柴火架,使过去柴火乱堆乱放的状况得到根本的改变。

农具全入库。过去,与农民生产生活息息相关的风车、打谷机、围节、锄头等农器具随处摆放,与秀美乡村的标准形成强烈反差。为了把这些农器具摆放好,落实长效管护机制,这里的村民识大体顾大局,尽量在有限的空间里做文章,腾房空地,让有用的农器具“进仓入库”,集中摆放,确实闲置不用的,集中有序地摆放在不显眼处,从而大大提升了村庄的整体颜值。

通过镇村干部和村理事会成员的持续发力,如今的麻坑村已经今非昔比,旧貌变新颜了。村党支部书记梁茂生说,“为了做好我们村人居环境的长效管护工作,两个多月来,镇村干部、理事会成员主动带头跑在前、干在前,村内、村外干净整洁了,百姓连连称赞。”

“四子登科”助力秀美乡村

在总结农村人居环境长效管护工作的经验时,华山镇党委书记杨振贤用十二个个字高度概括了他们所做的工作,这就是:发放单子、压实担子、筹集金子、评选星子。

发放单子。采取制作展板、在村边地头和人员集中区域悬挂宣传标语、在院落周边张贴宣传画、发放宣传手册、发放“门前三包”宣传单、研究制定乡规民约等形式做好农人居环境长效管护宣传引导工作,增强村民爱护环境卫生意识,提高村民自觉参与农村人居环境长效管护的积极性和主动性。

压实担子。长效管护工作关键在落实,落实工作关键在于有人管事有人负责。为此,华山镇党委、政府召开专题班子会,研究制定农村人居环境整治长效管护实施方案,成立工作领导小组,明确了镇村负责此项工作的具体责任人。同时,推选出有公德心、乐于公益事业、有威望的党员代表、老村干部代表、村小组长代表组成的农村人居环境整治长效管护理事会,充分发挥村民自治功能,由理事会具体管护操作。为了传导工作压力,进一步细化管护责任,镇长效管护领导小组对全村各农户进行了划片,每个片区每家农户都分别明确了一名镇干部、一名村干部、一名理事会成员包干负责,从镇、村、理事会三个层面从严落实了长效管护责任,形成了人人有压力,个个有任务的管护氛围。

筹集金子。长效管护是一项长期性工作,必须要有人去管,要有管护工作经费,资金从哪来,一直是镇党委、政府思索破解的难题。为了筹集管护经费,该镇通过借鉴其它县区乡镇好的经验,结合镇村实际情况,初步确定了从四个方面来筹措管护资金,分别是政府出一点、村级拿一点、乡贤捐一点、群众筹一点等“四个一点”的方式,共同筹集村庄长效管护资金。群众筹集资金按有房在家的每户每年60元,有房不在家的每户每年30元,红白喜事每场 15元的标准收缴,鼓励乡贤赞助一点,不足部分由镇财政和村集体经济统筹解决。截至目前,镇村已投入启动资金3万余元,乡贤捐助8200元,群众自发上交环卫费6300元,为开展农村人居环境长效管护工作奠定了扎实基础。

评选星子。为进一步纵向推进长效管护工作,华山镇党委、政府从倡导乡风文明上下功夫,着眼常态化这一目标,充分利用红黑榜这一平台,实行红榜表彰,黑榜曝光,形成激励促动机制,极大地调动群众参与的积极性。每季度开展一次环境卫生“门前三包”星级评比,由村民代表及理事会开展评比,被评为“五星”的为环境卫生最美家庭,将在红榜中表彰,并返还当年的环卫费;被评为“四星”的为环境卫生较好家庭,被评为“三星”的为环境卫生一般家庭,被评为“二星”的为环境卫生较差家庭,被评为“一星”的为环境卫生最差家庭,评为“二星、一星”的将在黑榜中予以曝光。通过红榜表彰,黑榜曝光的方式,让群众自主参与“门前三包”,使村民既有压力又有动力,促进环境整治长效管护常态化。

今年以来,黎川县把“麻坑模式”作为农村人居环境长效管护、打造乡村振兴黎川样板的重要内容向全县推广。9月12日,县委书记聂仕雄深入华山、厚村、洵口、荷源等乡镇调研新农村建设和农村人居环境整治长效管护工作。指出:农村人居环境整治长效管护是一项艰巨、细致且与群众生活密切相关的工作,各地各部门要充分认识此项工作的重要意义,积极号召社会各方力量参与,建立健全长效管理机制,切实保障和夯实新农村建设成果。工作中要着力解决“三大问题”,一是解决“农村人居环境抓什么”的问题。明确整治标准,确保“出精品、做示范”。二是解决“钱从哪里来”的问题。采取政府投、社会助相结合的方式,保障农村人居环境整治资金。三是解决“整治后反弹”的问题。推进网格化管理机制。实行“分级负责、三位一体”管理机制,县乡村三级干部分片包干,构建起人居环境整治网格化、常态化管理机制。

热点文章推荐

相关文章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