将热浪化为沁人的“甘泉”
——市供水公司战高温保供水侧记
水是生命的源泉、工业的血液、城市的命脉。在这个酷暑难耐的夏季,为让百姓用上安全、充足的放心水,市供水公司那些水务人员冒酷暑、战高温,用自己辛勤的汗水换来“甘泉”,滋润着市民的心田。
烈日下抢铺管道
8月8日下午3时,骄阳似火,室外气温高达35摄氏度,记者驱车来到赣东大道北延伸段供水管道铺设现场,只见工人们一个个挥汗如雨,干劲冲天,抬管的抬管,挖坑的挖坑,安装的安装……一切都在紧张有序地进行中。
“管道铺设既是苦力活又是技术活,没有一定的体力和技术是拿不下的,况且在三伏天里,更是对一个人毅力的考验。”市供水公司管道安装小队的负责人徐俊告诉记者,他们现在所铺设的是直径为200毫米的钢铸管材,又粗又长又笨重,没3个壮劳力别想扛起它。一些抬管的同志肩上搭着麻袋,还是无法避免肩部的红肿疼痛,手套磨破了一双又一双,不得不戴上双层手套甚至三层手套。挖坑更是十足的苦力活、耐力活,让人真正体会了什么叫“足蒸暑土气,背灼炎天光”的滋味,汗水在不停地滴着,顺着裤管渗进泥土中……
谈及忙着施工的水务人员,家住州学岭路的陈先生不停地竖起大拇指:“他们已经在此施工一个多星期了,天这么热,活这么累,每天起早贪黑,真的很感谢他们。”据了解,为适应夏季用水增长趋势,妥善解决州学岭单线供水的现状,市供水公司的员工们不分昼夜地抢时间、争速度,在保证工程质量的前提下希望早日将州学岭路、赣东大道北延伸段及四眼井路的管道连接起来,形成环形管网。“以前每到夏季,都特别担心这里的管网出问题。如果出问题,那整个州学岭附近的居民都面临停水。如今,我们悬着的心终于要放下来了。”徐俊一边撩起衣服擦汗,一边笑着说。
24小时保证供水
“铃铃铃……”8月7日凌晨1点5分,市供水公司值班室调度员在一阵急促的铃声中接通了来电。
“您好,我们这里楼道水管爆裂了,请快派人过来维修。”
“您所在的位置在哪里?我们马上过去。”在了解了具体的位置后,调度员立刻拨通了水管抢修队队长徐志昌的电话,将事故相关情况告诉了他。随后,徐志昌便紧急召集黄苏龙、罗志平等几位经验丰富的老抢修工,连夜驱车赶到了事故发生地——抚纺二区一栋民房内。原来当天晚上,一位醉酒的壮汉在上楼时不小心把整个身体都压在了楼梯旁的水表上,造成水表表钳破裂脱落,水管里的水随之喷射而出。徐志昌和维修人员赶到时看到,急促的水流从四楼喷涌而下,到处都是水。“开始吧。”在把总闸关掉后,徐志昌便果断地下令开始进行抢修。因为他知道,在这炎炎夏日,如果不能尽快修好,将直接影响到抚纺二区、三区和四区等地市民的供水。经过近2个小时抢修,终于在凌晨3时左右恢复了正常供水。
这只是市供水公司抢修队日常工作中普通的一幕。徐志昌告诉记者,他们抢修队虽然只有11人,但是他们24小时都时刻待命,特别是在夏季用水高峰期一个月里差不多要抢修200多起,虽然辛苦,但是看到市民们拧开水龙头,水哗哗流出的那一刻,他们觉得什么都值得。
“希望广大市民们在停车的时候特别留意一下,千万别把车停在阀门井盖上。”徐志昌特别希望记者能帮他们呼吁一下。他告诉记者,以前在水管爆裂赶到现场抢修准备关总阀门时,总会有一些市民把车停在阀门井盖上,这让他们的抢修工作很难开展。
视水质如生命
市供水公司目前有四家水厂,分别是荆公路水厂、钟岭水厂、南区水厂和抚北水厂,总设计供水能力为19万m3/d。今年夏季用水高峰时,全市最高日用水量已达11万m3/d,尽管还没有逼近最高供水能力,但这也是一个庞大的用水需求量。如何保证供水的水质?带着疑问,记者走进了荆公路水厂。
“我们的水源全部来自抚河,夏季气温高,抚河水位会有所下降,这样导致河水泥沙含量多,有机物含量较高,水质不易处理。为了保证用户正常用水和身体健康,我们始终视水质如生命。”市供水公司总经理戢瑜安自信地说。
“这是折板反应池,这是斜管沉淀池,这是过滤池……”在采访过程中,工作人员告诉记者,为了消除水源中的藻类植物,保证出厂水水质,他们在制水过程中采用滤前滤后两点投加液氯。同时,夏季高温季节,他们会对投药点进行周密观察和论证,根据水源的浊度和温度,合理确定最佳混凝剂的投加量,使反应和混凝达到最佳效果,沉淀池的出水浑浊度也就达到最佳状态。
为了防患于未然,按照工艺要求,他们每天都会对水源水质、出厂水质和管网水质进行三级检验,一方面组织运行人员按规定要求进行巡查,对构筑物各个运行状态进行监控测算;另一方面公司不定期组织专业技术人员对水厂工作人员进行考核,发现问题及时处理。同时,为确保用户喝上“放心水”,他们选择责任心强、懂业务的人从事化验工作,并把原来要求每一个小时做一次的“浊度、余氯”化验工作改为每半个小时做一次,从而提高了水质的安全系数。
涂中平 记者 徐敏
热点文章推荐
相关文章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