由生产基地到集团总部,集研发、生产、销售于一体;由生产消费类电池到生产动力电池,产品科技含量不断提升。在抚州三年多,江西迪比科股份有限公司经历了从配角到主角、从生产到研发的转变。
迪比科落户抚州高新区,缘于其创始人曾金辉,一个土生土长的南丰人。2013年2月,曾金辉怀着拳拳回报家乡之心与抚州高新区签订了总投资额达10亿元、占地385亩的锂电池生产项目,成立江西迪比科股份有限公司。
“说句心里话,投资方案拟定之初,我和我的团队其实没有太多信心,就在此时,抚州高新区管委会的领导主动上门,对项目建设方案评估、基建过程中各类证件办理等进行细致服务,犹如给我们一味‘强心剂’,让我们信心陡增。而在基建工作开始后,市主要领导多次前往迪比科工业园考察,抽查政府各类优惠政策的落地情况和政府各相关部门‘便商、扶商’的实际执行情况。”曾金辉介绍说,短短几个月,厂区内的办公楼、食堂、厂房面貌焕然一新,上百台锂电池生产设备安装完毕,开始试生产,实现了“当年签约入园、当年建成、当年投产见效”的目标。一年后,电芯产量就达到每天20万安时。
企业的快速发展,让曾金辉体验到了比在深圳更优的用地、用工、用电等要素供给,让曾金辉清楚地看到了抚州的比较优势,坚定了他在抚州发展的信心,并作出了把公司总部从人才集聚的深圳搬迁到抚州的决定。
一家国家级高新技术企业,拥有200多项专利,在德国、美国等地设立多家分公司或办事处,员工总数达4000人,年销售收入10多亿元,要把发展重心从人才集聚的深圳转移到抚州,这不禁让人疑惑。对此,曾金辉坦言:“回家乡创业,看重的不仅仅是家乡用地、用工等方面的便利和优势,更看重的是回乡后企业能否得到更大发展。”
此时,曾金辉的脑海里正在酝酿着企业转型升级的布局:生产动力电池。这是因为随着消费类电池市场已接近饱和,市场竞争异常激烈,企业发展遇到瓶颈。而国家正大力支持新能源汽车发展,新能源汽车所需要的核心部件——动力电池,还是一片蓝海。作为在消费类电池领域摸爬滚打十多年,从代理加工到自创品牌,成为国内国际响当当的消费类电池制造企业,完全有能力闯出一片新天地。基于市场和自身优势的分析,曾金辉义无反顾,吹响了企业“将动力进行到底”的进军号。
令曾金辉没有想到的是,当市里知道企业准备在新能源领域一展拳脚后,全力支持,市领导更是和他于去年11月一同赴美国正道集团考察,协助迪比科与正道集团签订战略合作协议。按照协议,正道集团将为迪比科提供石墨烯钛酸锂电池(目前市场上最高端的电动汽车电池)制造技术并包销所有电池产品,帮助迪比科打造全球规模最大、技术最先进的新能源电动汽车电池制造产业基地,打造中国新能源汽车产业高技术动力电池的标杆性制造运营体。该项目计划总投资20亿元,年产200万千瓦时石墨烯钛酸锂电池,销售收入达100亿元,实现税金6亿元。同月,迪比科又与陕西通家汽车股份有限公司签订1万台套汽车动力电池合作项目。今年,迪比科还与上市企业新海宜签订了涉及资金20亿元的投资协议,目前已落实2亿元。与此同时,公司积极开展人才布局,招才引智,与华南理工大学签订《聚合物锂离子汽车动力电池开发协议》,与南昌大学合作研发生产汽车动力“芯”系统,与江西理工大学就“汽车动力电池的新材料开发与技术趋势研究”达成合作,与华东交通大学等高校签订了人才培养计划。
公司加快转型升级的动作频频,让总工程师杨德兴异常兴奋。他曾放弃在一家纳斯达克上市企业的工作加入迪比科,一手设计研发了迪比科消费类系列电池产品。今年2月,当集团总部正式搬迁至抚州时,他便揣着新的梦想来到抚州,设计打造一个全球规模最大的动力电池生产基地。令他欣慰的是,他带领的研发团队没有因从深圳搬至抚州而产生不适应。在研发团队中,还包括3名曾在富士康等知名制造企业工作、来自宝岛台湾的技术人员。
如今,当你走进江西迪比科,你会感受到其蓬勃的发展势头:已建成的厂房内工人紧张忙碌生产,数栋已成型的厂房在加紧进行着最后的收尾工作,为生产设备进场进行着准备。公司已于今年5月顺利通过省《汽车动力蓄电池行业规范条件》专家评审,加入全国工商联科技装备业商会并担当副会长单位;获得省级企业技术中心认证。其汽车动力电池生产线自去年投产以来,已经向华泰、江铃、陕西通家等新能源汽车制造商供货,销售额近亿元。一个动力电池王国正在形成。
记者手记
把生产基地转移到内地欠发达地区,把研发总部留在沿海大城市,这是众多制造业企业在产业转移过程中作出的选择。然而迪比科不仅把生产基地,而且把企业总部转移到抚州。作为一家国家级高新技术企业,能够作出这样的选择,这说明今天的抚州拥有创新的土壤,具备发展高新技术企业的条件,在某些方面,还具有沿海发达地区不可比拟的优势。尤其是随着抚州基础设施不断完善,交通日益便利,抚州的比较优势愈发明显。
当前我市正大力推进“双返双创”,这需要我们充分发挥自身比较优势,既注重以情招商,更注重质量,严把准入关,招真商,招好项目,推动引领我市产业转型升级。与此同时,各有关部门要进一步优化服务,真正落实安商、扶商政策,全力营造“企业家最受尊重、不受委屈”的良好氛围,让企业在抚州能够安心发展,做大做强。
詹临福 记者 付文彬
热点文章推荐
相关文章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