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金溪县双塘镇改作风、促发展纪实
今年以来,金溪县双塘镇以群众满意为工作出发点,转变观念,抢抓机遇,真抓实干,开拓创新,加快建设美丽、特色、幸福双塘的步伐。在第二批党的群众路线教育实践活动中,该镇党委高度重视,认真研究部署,坚持高位推动,周密组织实施,严格按照“规定动作力求高质量、自选动作力求有特色、边学边改力求见成效”的工作思路,稳步推进各项工作。
特色农业促农增收
近年来,该镇按照“农业固镇”的发展要求,高度重视农业产业化、现代化,特别是注重特色产业的发展。
调结构,打造特色农业示范园区。该镇特色农业示范园项目坐落在狮城至神岭岗之间,挂靠金溪县锦绣苗木专业合作社。示范园面积两百余亩,专营园林苗木,共栽有无患子、杨梅、丹桂、红梅、樱花、垂丝海棠等10多个品种3万多株,总投资120万元。现代农业示范园是以技术密集为主要特点,以科技开发、示范、辐射和推广为主要内容,以促进区域农业结构调整和产业升级为目标。随着全县不断拓宽现代农业园建设的范围,从县城向周边乡镇进行辐射,打破了形式上单一的大棚栽培模式,该镇紧紧抓住这一难得的机遇,对接好现代农业园。
促民富,引导农民发展竹荪种植。竹荪被人们称为“山珍之王、真菌皇后”,与熊掌、鹿茸、燕窝等齐名,同被列为山珍。该镇投入30万元,大力建设艾家新村竹荪种植基地。按照“基地+农户”的形式进行,基地占地面积50多亩,分二期进行,前期20亩已栽种完成。竹荪菇每亩每年投入在2万元,一般在端午节前后开始采收,一年可采收4至5期,每年每亩产鲜菇1000公斤,烘干可得干菇100公斤左右。干菇现市场批发价每公斤260元,运到福建市场交易价则达每公斤380元,农户仅此一项便可增收几千元。同时,大力推动香料产业发展。为增加农民收入,增强农业发展后劲,全镇大力推动发展香樟、无患子、黄(水)栀子等产业。现有乌石、艾家高岭两个芳樟基地面积达5000余亩;无患子、澳洲油茶种植面积达1100余亩;黄(水)栀子种植面积580余亩。
休闲旅游异军突起
双塘镇是原红十军军长周建屏烈士的故里,红色旅游开发潜力巨大。辖区内的竹桥古村,2010年被评为国家级历史文化名村,并于2012年6月19日,成功举办了首届“中国·竹桥文化发展论坛”,同年12月被收录到第一批中国传统村落目录中。竹桥古村现存各类明清传统建筑109栋,其聚落形态清晰完整,是一个明清建筑群保存完好的历史文化名村,具有很高的历史、艺术、科学研究价值。今年竹桥古村列入2014年第一批中央财政支持范围的中国传统村落名单。中央财政对传统村落的支持,包括传统建筑保护利用示范、防灾减灾设施建设、历史环境要素修复、基础设施完善和公共环境整治、文物保护、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代表性项目保护等。这将大大加快该村的保护开发。
该镇借力中央财政支持,大力开发建设竹桥古村。同时,立足于全镇生态和资源优势,大力进行旅游开发,并初具规模。如今,旅游产业正成为该镇的新兴产业,成为农民增收的重要途径之一。
改进作风赢得民心
以党的群众路线教育实践活动为契机,双塘镇积极探索为民服务新途径,转变作风,促进发展。
打造“五型”政府建设,提升政府为民服务能力。加强理论学习,建设学习型班子;密切干群关系,建设为民型班子;破解工作难题,建设务实型班子;改进工作作风,建设清廉型班子;夯实基层基础,建设堡垒型班子。
开展“进百姓门,访百姓情,听百姓声,解百姓忧”活动,切实帮百姓办事,确保社会和谐稳定。通过“进、访、听、解”,达到了进村入户全覆盖,了解民情全覆盖,听取意见全覆盖,解决群众所需、所求全覆盖。通过摸实民情,听取民意,畅通民生诉求,解决群众困难,调处矛盾纠纷,实实在在为村民办实事,推动党的路线方针政策在基层落实,促进农民增收,加快新农村建设进程,维护农村基层的和谐稳定。去年该镇被评为全县信访先进乡镇和社会治安综合治理全县第一名,并荣获全市新农村建设先进乡镇和全市社会管理综合治理先进集体荣誉称号。
车进生
热点文章推荐
相关文章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