搜索
 

临川大力发挥基层司法所作用促稳定纪实

2020年11月19日 10阅读 来源:赣州市人民政府 2012-12-13

“所”小能量大

“一个只有4个人的小司法所,一年要调处纠纷56件,涉及资金300余万元,调解成功率达100%,成为当地党委、政府不可或缺的‘左膀右臂’。”这是今年10月底,在全省司法行政系统“十佳百优”表彰大会上,省司法厅对临川区孝桥司法所的评价。孝桥司法所由于工作业绩突出,被评为“全省十佳司法所”,是我市唯一获得此项殊荣的基层司法所。

“所”小能量大。临川区司法局有关负责人告诉记者,像孝桥司法所一样,临川区有34个基层司法所,每个所只有三四个人,但是在经济社会发展中却发挥着越来越重要的作用,赢得了当地党委、政府和企业界的一致认可,受到了社会普遍好评。

巧解劳资纠纷

近年来,抚北工业园区入驻的企业越来越多,在企业上班的农民也日益增多。在生产过程中,企业与农民逐渐出现了一些矛盾,影响了企业正常生产,老百姓心里有纠结,企业也不舒心。抚北司法所经过深入调查研究,决定建立政企协调机制,在企业设立涉法联系人,选择素质高、懂法律的党员干部担任,快速、有效地解决劳资纠纷。

前不久,在抚北工业园一家企业务工的抚北镇金坪村张某在上班期间生病住院,花费医疗费10万余元,其亲朋好友打算到企业闹事以索取医疗费。企业涉法联系人得到这个消息之后,一面耐心细致地做工作,一面向镇司法所报告。镇司法所在第一时间赶到事发现场,与张某的亲友沟通协商并讲解有关法律知识。同时,司法所充分发挥信访维稳员的作用,让信访维稳员赶到金坪村稳住村民情绪。司法所还到卫生部门请来专家对张某的病情进行诊断。最终,企业同意支付张某医疗费2.8万元,张某及其亲人也从心里接受调解。

去年以来,抚北司法所积极沟通处理、化解矛盾纠纷,成功调解企业与群众之间的矛盾纠纷28起。“这种协调机制非常好,既帮助了企业,也让群众满意。”临川区司法局准备在全区推广这一做法。

直面拆迁纠纷

随着“三大战役”的深入开展,我市重点项目建设如火如荼。在城市建设过程中,因征地拆迁引发的各种矛盾纠纷日益增多。赣东大桥工程需在孝桥镇孝桥村一组征地132亩,拆迁31户,安置人员390人。

孝桥司法所迎难而上,认真分析征地拆迁可能出现的各种情况,并结合职能研究制定多种处置方案,及时向当地党委、政府提出意见和建议,帮助干部群众掌握法规政策。他们采取“朝七晚六”上门服务法,即在每天早晨7点钟之前、每天晚上6点钟之后深入农户家中拜访,以“踏破鞋底、磨破嘴皮”的韧劲,与群众进行面对面的沟通,不厌其烦地宣讲征地拆迁对当地经济社会发展的重要意义。通过与群众讲道理、算大账、比细账,终于赢得大多数群众的理解与支持。孝桥镇仅用了1个月时间,便完成了安置地的“四通一平”工程,6个月帮助拆迁户建设好新居主体工程。征迁过程中没有发生一起群体性事件和安全责任事故,创造了征地拆迁的“孝桥模式”。市委政研室还以此事为题材撰写《一个和谐征地拆迁的好样本》一文,市委主要领导看后,给予高度评价。

巧讲法律知识

“合理要求大胆去,无理缠访要不得。大家听我讲一讲,不懂法律是害处多,害处多……”近日,在临川区上顿渡镇的文河滨广场上,一台“做个守法公民”的演出吸引了上千名村民观看。上顿渡司法所创新司法宣传模式,将一些法律知识编入采茶戏的唱词里,让老百姓在看戏的过程中接受法制教育。“这种法制宣传形式好,我们边看戏,边学法,记得牢,记得深刻。”演出结束后,许多观众认为,不仅享受了一顿“文化大餐”,还学到了不少法律知识。

上顿渡司法所在分析群众上访的案例中发现,许多群众上访存在盲目性。究其原因,就是老百姓法律意识淡薄。该所积极开展“送法进基层,送法进集市”等法律宣传活动,将与群众息息相关的法律知识编入戏剧。《我是守法公民》《误入歧途》《拯救》等剧目演出后,在农村产生了广泛影响。“还是要遵守法律法规,否则就乱套了。”群众纷纷表示。

顾明亮 记者 章晋辉

热点文章推荐

相关文章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