搭建党群“连心桥”
为了更好地落实党代表任期制,充分发挥党代表联系基层、服务党员群众的作用,崇仁县不断推进县党代表联系村(社区)工作,拓展代表履职空间,组织党代表走进基层听民声,问计于民,问需于民,造福于民,在党代表、党员、群众之间架起一座“连心桥”。
搭建平台让党代表联系基层有“家”
近日,县党代表、巴山镇党委书记付荣毛像往常一样,来到县城新街社区坪头路居民家中串门。“小区的下水道很久没有清理了,一下水就堵塞,污水横流。”“小区里老年人多,希望在院子里安些桌凳,方便大家休息……”付荣毛一边认真倾听一边详细记录,这些群众心声都将成为他的党代表议案。
“以前,党代表想联系基层没有什么平台。现在,县党代表联络办公室把每位党代表都编入服务网络,让我们带着任务去联系、去服务村(社区)。”当过多届县党代表的付荣毛深有感触地说。
该县在各乡镇党代表选区设立“党代表工作室”,由选区党代表团团长负责人任室长,并明确1名同志为工作室联络人,负责各代表团、代表小组的日常事务。同时,结合在全县推行的“134”服务模式,不断健全完善党代表履职服务体系,真正让每名党代表都有能力、有机会、有条件沉下基层,听取民声,发挥作用。
编织纽带让党代表联系基层有“为”
“要实现党委政府与基层党员群众有机联系、同频共振,架起党群干群‘连心桥’,开通村情民意‘直通车’,党代表在这其中的桥梁纽带作用至关重要。”崇仁县县委常委、组织部长高自辉坦言。
去年以来,崇仁县创设以“建立党代表履职平台、建立系列保障制度、建立活动载体,党委委员联系党代表、党代表联系基层党员、基层党员联系群众,群众评议党员、党员评议党代表、党代表评议党委委员”为主要内容的“三建三联三评”工作机制,形成从上到下“党员人人有责、群众户户收益”的双向互动联系网络,构建责任明确、扎实有效的“党群联系链”。
县党代表、马鞍镇马鞍村支部书记罗健民结合本地实际,通过引进优质紫薯,带领全村30余户党员群众发展紫薯种植,并成立建辉紫薯专业合作社,通过两年多的努力,带动全镇大规模种植紫薯3000多亩,带动1000多户农户增收。
健全网络让党代表联系基层有“位”
伴随崇仁县“两区”建设规划的推进,面对拆迁、安置任务日益繁重和社会矛盾凸显的实际,该县依托党代表工作室,积极推行党代表“网格化”服务,充分发挥党代表在协调利益关系、开展群众工作、激发社会创造活力、处理人民内部矛盾、维护社会稳定中的作用,使上级政府及时了解民间动态,未雨绸缪,化解矛盾。积极探索利用部分党代表特殊身份的优势,化解或缓解由于历史遗留问题带来的不稳定因素。
近年来,在集中开展的整治“两违”、创建省级卫生县城、农村环境卫生整治和“六车”整治等一系列工作中,该县335名县乡党代表充分利用自身优势特长,联系党员群众1236名,收集建议意见896条,化解矛盾纠纷327件,为群众办实事、解难事260余件。党代表成为居民群众家中的“常客”,实现了党员群众有所“呼”、党组织有所“应”的良性互动,进一步密切了党群干群关系。
制定标尺让党代表联系基层有“责”
“给党代表定出具体目标任务,并坚持有效评价,是确保代表联系基层、认真履职的有效保障。”高自辉如是说。
为进一步完善党代表联系基层机制,该县制定推行了《关于县党代表联系村和社区试点工作实施方案》,明确每位代表每月走访所联系对象一次以上,主动参加所在村(社区)的组织活动、定期走访所联系的党员群众、开展清洁家园活动、有针对性地开展调查研究,并积极向县委建言献策和与所联系的党员群众走访座谈了解意见诉求,切实解决群众生产生活难题。
同时,在党代表联系基层过程中,该县配套推行党代表“亮相述职”制度,围绕党代表“六个一”即开展一次宣传、践行一项承诺、收集一次民意、办好一件实事、化解一件矛盾和联系一户群众的工作要求,由党代表每年拟定联系基层工作计划,交代表团团长审查,并在区域范围内组织党员群众公开承诺,进行公示公开。年终时,进行述职测评,并按照“优秀、称职、不称职”标准,确定代表履职等次。
陈望 记者 邹彤明
热点文章推荐
相关文章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