明媚五月,沿抚吉高速穿越崇山峻岭驶入乐安县城,视野突然开阔起来,跃入眼帘的是一幅现代气息浓郁的都市绚丽画卷:楼房鳞次栉比,街道宽阔整洁,绿地赏心悦目,公园秀美怡人。行走在大街小巷、穿梭在楼群闹市之中,大家都会有一种深切的感受:乐安城变大了、变绿了、变靓了。
曾几何时,地处山区,交通滞后,空间狭窄,—直是乐安城市发展的一块“心病”,也是制约经济发展的瓶颈。
“一条街,几幢房,城南城北片刻游”的状况,让城市缺乏人气、商气,也大大影响了乐安人的发展士气。拓展空间、完善功能、提升品位,显得尤为迫切。
近年来,“国家级贫困县”“原中央苏区县”“罗霄山脉集中连片特困地区扶贫开发重点县”等各项优惠政策的叠加,给乐安城市建设、经济发展带来了前所未有的机遇。面对机遇,乐安人没有迟疑与犹豫,而是牢牢把握,大步向前。
大手笔拓城
瞄准打造宜居宜业宜游的省级生态园林城这一目标,乐安结合自身实际,反复研究和科学论证,出台了“东改、西建、南连、北扩”的城市发展规划,一场拓城战役迅速打响。
“出门就是山,山大石头多”,注定了乐安人要付出比别人更多的艰辛。虽然思想上早有准备,但难度之大还是远远超出人们想像。去年园区要平掉4座山头,每天150多台机械16小时作业,预计3个月可完工,结果硬是花了半年时间,1000亩土地的土方量高达6000多万方。乐安人正是凭借这种“愚公移山”精神,几年时间,推平了几十座大小山头,为城市骨架的拉伸提供了广阔空间。
“东改、西建、南连、北扩”,乐安通过一系列的辗转腾挪,成功地从“困城”之中脱身而出。几年来先后投入资金1.25亿元,规划修建了东环路、西环路、南环路、北环路4条环城公路,总里程约15公里,打造了一个环绕城区的交通圈,拉大了城区框架。
一大批重点项目的开工建设,让城市“筋骨”更强健、“血脉”更畅通、功能更完善。去年,该县投入资金9.25亿元,实施了第二水厂、污水处理厂、长征路改造、抚吉高速挂线等17个城市重点建设项目。今年,该县又投入15亿元,全面启动“一河两岸”、文化中心、体育中心、湿地公园等19个城市重点项目建设。
如椽之笔在山水间尽情“泼墨”,生机勃发的乐安城在脱胎换骨中迅速地长“高”、长“大”,面积扩至10平方公里。
细微处秀城
城市的巨变,除了体现在开山拓疆的宏观气度上,更体现在“一枝一叶”的细微处。
生态宜居,是乐安人的追求。依山建亭、临水设榭、因地造景、见缝插绿,一批森林机关、森林小区、森林街道脱颖而出;公园、小游园遍布每个片区,数量增至9个,今年还要新增1个投资6000万元、占地400亩的湿地公园和4个小游园,城在林中、人在景中的生态园林美景呈现在人们眼前。目前,该县城区绿地面积达5000多亩,城区绿化率达44.53%。
漫步乐安城,随处可以看到植物景观,每个角落都透露出典雅闲适。街道两旁的树木,郁郁葱葱、绿意盎然;或大或小、造型不一的绿化带中,鲜花四季常开;文化广场、人民广场、育才广场、万联休闲广场上,草地、雕塑、彩灯、景观树相得益彰,扮靓了山城乐安;人民公园、小蓬莱、水上公园等休闲场所的流水小桥、凉亭水榭错落成趣,美不胜收。
从宏观气度到微观景致,从外在形象到内在气质,彻底改变了乐安的城市面貌和形象,以至于许多在外的乐安人连声发出“隔年难识故乡”的感叹。
倾真情暖城
“以前我租住在别人的破旧屋里,狭小昏暗不说,由于年纪大,别人还不乐意租给我。现在好了,政府分给我一套50平方米的廉租房,阳光通透,卫生间、厨房设施齐全,再也不用为租房难而发愁了。”在惠民小区、79岁的宁洪英谈及今天的幸福生活,脸上溢满了笑容。这是乐安城市之变关注民生的一个缩影。
为改善困难群众住房条件,该县在东环路规划124亩土地,集中建设保障房。目前已累计投资9600余万元,建成保障房1714套,让上千个困难家庭圆了多年的住房梦。今年,该县又在工业园区兴建300套公租房,提供给园区务工者。
老城区居民生活环境的提升,一直牵动着县领导的心。在历年背街小巷治理的基础上,今年,县里斥资4000多万元,对老城区进行改造,点亮门前灯、消灭臭水沟、梳理“蜘蛛网”、染绿小街巷,把昔日坑洼不平的羊肠小道变成一条条路平、树绿、灯亮的彩色“飘带”。
4月29日,投资3800万元的第二水厂投产供水,使县城8万居民告别了“高峰小水、高楼无水、高处断水”的状况,并为园区企业的生产提供了更加可靠的保障。
民生事项何止这些,公交线路的延伸、农贸市场的配套、公共厕所的加密、医院学校的增加,让市民普遍感觉幸福指数有了大幅提升。
新能量塑城
城建脚步铿锵有力,工业新城拔地而起。城市之变带给乐安人的收获,不仅仅是环境的优化、品位的提升,最重要的是发展能量的蓄积与迸发。
能量,缘自乐安人的决心和自信。在3.5平方公里的前坪工业区的基础上,又规划建设1.5平方公里的公溪工业区和10平方公里的厚发工业区,万亩工业园呼之欲出。谈及园区发展和招商引资,园区管委会主任范正庚一脸自信:每个星期都要来好几批客商,现在最让人头痛的是土地不够用。这种自信源于环境的改善、招商能力的提升和服务的周全到位,乐安的“磁吸力”正一步步放大。“志合者,不以山海为远。”前不久,一位浙商悄悄来到乐安,进行了三天暗访,拿出自制的综合考评表,围绕人居环境、服务质量、治安状况等事项,对乐安进行投资打分,结果各项指标均高于安徽、河南的两个县,项目也就轻而易举地被乐安揽入怀中。与干部信心指数一起攀升的是乐安的人气指数,大批浙商、沪商、闽商纷纷将目光投向乐安。
能量,缘自产业结构的优化和产品竞争力的增强。随着宏富旺精密工业、民康实业、山高制药、佑丰电子、萱西电子等“大块头”、科技型企业的入驻,改变了乐安工业“散、弱、小”的尴尬局面,支柱产业也由资源消耗型的木竹加工、矿产品加工向机械电子、生物医药、轻纺鞋服、绿色食品深加工转化,产品销售半径逐年扩大,有的甚至闯入柯达、松下等豪门。毋庸讳言,乐安工业与强县比还有差距,但近两年园区税收、企业用工量分别以50%和20%的速度递增,从增速中我们看到了乐安的潜力和希望所在。
能量,也缘自游子们的“金凤还巢”。“企业施工需要大量用水,园区干部得知后,及时帮我们打了两口井,大大加快了工程进度。”在外有8年调味品营销经历的王跃,带着3000多万资金回到乐安创办加乐食品有限公司。“照此速度,1个月后可投产。”这位“80”后对在家乡创业信心满怀。宜居宜业的优良环境,吸引了许多在外创业能人的回归,他们带回的不仅是资金、技术,还有理念和市场。园区68家企业中,返乡创业企业占到三分之一强。平均2000元的月薪,上、下班有公交,吃饭有食堂,住宿有宿舍,是两口子的还有“夫妻房”……这些优厚条件,让山民们也渐渐收住了外出的脚步,进入园区就业,有的还在县城购了房。在外创业能人和山民的纷纷入园,究其原因有多种,但最关键的是对家乡发展的认同与肯定。
城市的巨变,工业的升级,已厚积成巨大的发展能量。明天,乐安更精彩。
记者 武伦明 周明华
热点文章推荐
相关文章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