时下,走进抚州高新区,处处呈现出一派春意盎然的景象:在管委会,快节奏、高效率的工作作风扑面而来,招商团队南下北上,产业招商红红火火。一季度,高新区共引进亿元以上工业项目14个。投资20亿元的江西森鸿科技股份有限公司建设工地上,工人们正在加紧施工,一期正在建设的9栋标准厂房下个月将全部封顶。江西迪比科股份有限公司二期厂房里,工人们忙着安装、调试生产线,将生产高规格的动力电池。江铃集团轻型汽车有限公司车间内机器轰鸣,员工们在加班加点赶制订单……
“省委书记强卫就抚州高新技术产业园区升级为国家高新技术产业开发区作出批示,使高新区上下备受鼓舞,我们正以实际行动深入贯彻落实省委强卫书记的批示精神。”高新区管委会主任邱建国说。
一组数据可以印证高新区蓬勃发展的良好势头:一季度预计实现主营业务收入73.5亿元,同比增长9.1%;完成规模以上工业增加值15.2亿元,同比增长11%;实现财政收入2.5亿元,同比增长7.7%。
如何在“国家队”不掉队、有位子?如何实现产业升级、发展升级?如何担当起龙头昂起的重任?对此,高新区潜心研究谋划:紧紧围绕市委、市政府全力打造“三大战役”升级版的决策部署和“全力打造工业升级版,全面建设国家高新区”的总体目标,大力实施“产业立区、项目兴区、科技强区、商贸活区”发展战略,突出产业特色,促进创新驱动,强化要素保障,加快产城融合,推进依法治区,实现龙头昂起,确保发展升级。
有目标才有方向,有压力才有动力。“2015年主营业务收入、工业增加值均比上年增长26%以上,财政收入比上年增长20%以上。5年内朝着主营业务收入千亿元目标前进。”高新区的发展蓝图已经绘就。
发挥主导产业引领作用,加快区域经济发展。高新区立足现有基础和优势,大力推进高新技术产业化、传统产业高端化、现代服务业规模化进程,构建“以生物医药、电子信息和汽车及零部件三大主导产业为战略引擎,以纺织服装和新型建材两大传统产业为优势补充,以金融服务、电子商务、信息咨询、文化创意等现代服务业为重要支撑”的“321”现代产业发展体系,加快区域经济发展。
创出“高新”特色,是高新区人的永恒追求。在与南昌大学共建抚州研究院的基础上,加强与科研院所的合作,建立一批产学研联盟和科技服务平台,充分发挥企业技术创新的主体作用,鼓励企业利用先进技术对现有装备、生产工艺进行改造提升,大力开发新产品,实现转型升级,使高新区尽快成为科技创新的高地,引领、推动全市高新技术产业发展。同时,继续发挥高新区土地、用工、用电等要素优势的驱动作用,进一步提升投资吸引力。
以产兴城,以城促产。作为工业新区,没有产业支撑,即便再漂亮,也是“空城”;产业没有城市依托,即便再高端,也只能“空转”。为此,高新区按照“高起点规划、高标准建设、高水平管理”的思路,大力发展产城融合经济,推动城市建设规划和产业发展规划、城市功能布局与产业分工布局有机融合,使高新区由单纯的工业园区向功能齐备的产城融合经济区转型。
在高新区,招商引资是经济工作的生命线已成为各级干部的共识。高新区坚持择商选资、招大引强,以“三主攻一完善”(主攻重大项目、外资项目、生物医药和电子信息产业,完善提升汽车及零部件产业)为招商方向,大力实施补链、壮链招商,切实提高产业集聚度。瞄准高端制造、新材料、新能源等领域重点攻关,抢占产业制高点。注重专业招商、精准招商、会务招商和商会招商,进一步提高招商实效。今年,高新区在原有6个专业招商团队的基础上,增加了昆山和东莞2个专业驻点招商团队,力争每年引进固定资产投资5亿元以上工业项目10个以上、10亿元以上工业项目5个以上。
既要千方百计引进大项目,更要全力以赴加快项目建设。高新区实施领导干部挂点重点项目责任制,全力抓好德义半导体、汽车后市场科技城、森鸿电子、博雅欣和等一批重点项目建设,力促签约项目早落地、落地项目早开工、开工项目早投产。不断加大平台建设力度,提高项目承载能力,确保水、电、路、通讯等网络覆盖与“园区办社会”等基本同步,以适度超前的功能保障促进在建项目快速推进。
面对繁重的发展新任务,高新区正努力打造一支过硬的干部队伍,不断创新管理模式、提升服务水平。按照“项目化、时间表、责任人”的要求,优化领导挂点、部门跟踪、专人服务机制,推行贴心的“管家式”服务,营造“招商引资在一线、平台建设在一线、项目推进在一线、攻坚破难在一线”的浓厚氛围,实现“办事提速、服务提质、形象提升”的新突破。
谢华 詹临福
热点文章推荐
相关文章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