特色基地成为农民致富摇篮
——临川发展特色农业走笔
图为荣山玫瑰园农民工正在为玫瑰喷药。
盛夏时节,记者在临川东馆、腾桥、荣山等乡镇采访时,目之所及,如李渔《比目鱼·肥遁》所言:“一路行来,山青水绿,鸟语花香,真个好风景也。”近年来,临川区通过政府引导、技术扶持,充分发挥各地资源优势,以特色农业引领农业产业结构调整,以项目带动促进现代农业蓬勃发展,成就了一个又一个特色乡镇、特色村。去年,该区农民人均纯收入达4912元,比上年增长17.8%。
现代农业将企业与农民紧密相连
特色农业需要龙头企业的支撑,而这些龙头企业又将农民紧密相连。
“微笑”、“我亲爱的”这些亲昵的词语竟是玫瑰的名称。来到荣山玫瑰园,感受到花香扑鼻之外,120多个玫瑰品种更让我们目不暇接。
玫瑰园的投资方为浙江中瑞控股有限公司。总投资3亿元,分三期兴建。一期工程于去年9月动工,目前占地400亩的核心园区已花香四溢;二期工程已征地600多亩,工程建设正紧锣密鼓进行。正在玫瑰园喷洒农药的当地农民徐林芳告诉记者,玫瑰园长期聘用了包括他在内的10位本地农民帮忙,每人每月有1000元的收入,做完了事情就可以走,一点也不耽误自家农活,遇到忙时玫瑰园还会请临时工。据玫瑰园技术员易清明介绍,目前,玫瑰园技术与管理人员只有6名,平时的喷药、剪枝、摘花均由当地农民工完成,到2012年,玫瑰园将形成辐射该区龙溪、河埠等乡镇的万亩规模,同时依托附近水库,建成集农家乐、婚纱摄影、炼油、观赏为一体的玫瑰基地,届时也将聘请更多的农民工。
福建客商严文周在秋溪镇园石村投资1000万元开发茶叶种植基地,目前占地180余亩的核心园区已形成。记者采访时,30多位农民正在山上除草。农民章高仁说:“我在这里帮忙管理,每月能有800元的收入,其他的人都是我请来的,每天能有40元的收入。”
农民朋友并不仅仅满足于到基地打工,他们也在自家的山上种茶叶。基地和他们签订了每公斤10元的保底价收购合同,加上农闲时到茶园里帮忙的收入,章高仁每年可增收1万多元。该镇干部告诉记者:用不了多久,这里就将成为江南地区较大的茶叶生产和深加工基地。
通过项目带动,一些技术含量高、资金实力强的企业纷纷将基地建在临川,上海多木绿地公司就是其中一家。该公司投资1500万元在东馆镇建了占地600亩的生产基地,拥有银杏、桂花、香樟等30多个名贵树种。不久前,该公司与上海世博会组委会签订了金额达2000万元的花卉供应合同。该基地在种植花卉苗木的同时,还采取立体种养模式,养猪300头、鸡上万羽。像这样的花卉苗木基地,目前仅该镇就有6个。
传统农业增添新的内涵活力无限
在发展现代农业的同时,临川区各乡镇通过建立专业合作社、积极培养农产品经纪人等方式,使传统农业迸发出勃勃生机。
东馆镇刘村是该区有名的养牛村。该村党支书刘全光告诉记者,随着近年来机械化耕作的普及,在当地政府的引导下,很多地方养起了肉牛。农民只管养牛,销售由经纪人负责。刘全光就是一名“牛经纪”,每年要帮村民销售肉牛500头左右。目前,该村肉牛存栏近400头,每年出售肉牛1500多头,仅此一项,全村年人均增收近200元。
荣山镇是省内外有名的灯芯草生产基地,然而在上世纪,由于销售途径不畅,农民种植积极性不高。随着灯芯草合作社的成立,该镇农民发展灯芯草生产再无后顾之忧,生产积极性倍增。目前该镇种植灯芯草7000多亩,仅此一项,农民就可增收2000多万元。灯芯草合作社成员王子标告诉记者,合作社成员已发展到100多人,大多数成员都形成了自己的销售网络,他就在安徽亳州、广西玉林形成了自己的销售网络,每年外销的灯芯草价值达100万元。
懂生产的只管生产,会销售的专职销售,大家分工合作,共同致富,如今该区有养牛合作社、灯芯草合作社、西瓜合作社等38个,从业人员3000多人。
由于有了当地农民朋友的加入,基地得到壮大;因为有了基地,当地农民朋友找到了致富的摇篮。目前,该区茅排、荣山等乡镇依托山区,建立了以毛竹为主的林业基地;河埠、太阳、七里岗、高坪、嵩湖等乡镇依托丘陵地区,建成了中药材基地;青泥、鹏田、腾桥、东馆等乡镇地处抚河平原,因地制宜大力发展瓜果基地;湖南、上顿渡等乡镇依托城郊优势,发展成商品蔬菜基地;孝桥、云山、温泉、连城等乡镇形成了以国道、省道沿线为主的花卉基地。“西瓜之乡”、“金银花之乡”、“黄栀子村”、“花卉村”、“麻鸭村”等蜚声省内外。
吴福金 揭美龙 记者 刘忍柱
热点文章推荐
相关文章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