沃野盛开产业花
在赣东边陲的山区县黎川,广大党员干部带头发展生产,帮扶群众发展产业,用实际行动谱写了一曲曲动人的乐章,广袤的沃野上,一个个新兴产业应势而生,成为农民致富增收的加速器。
一块生姜敲开致富门
今年5月,在外务工的江应源回到家乡熊村镇邱源村,与妻子整理农田,开始种植生姜。去年,村民栽姜卖出了好价钱,消息传出后,一些外出务工的农民纷纷回家种姜,这不,开春后,江应源就准备了姜种,今年栽姜5亩。
邱源村地处山高水冷区,每年只适合种植一季水稻,一些村民零星种植生姜,肩挑手提到福建邵武市的金坑乡出售,换些油盐钱。生姜种植一直没有形成规模。这几年,随着生姜价钱的提升,村支部把这一产业作为一项富民产业来抓,组织村民到福建南平地区学习种姜技术,并请来县农业局的技术人员指导,教给农民如何防虫防病,对前期投入缺钱购买姜种、化肥、农药的农民,村两委干部还结对帮扶,帮助姜农贷款。为解决销售问题,该村干部又前往邵武生姜市场,引来客商上门收购。如今,客商的汽车开到村里,姜农在家门口就能进行生姜销售。去年,该村种植生姜150亩,出售生姜15万公斤,户均种姜收益达1万多元。今年,该村生姜种植大规模发展,种植面积达300多亩,预计全村可收生姜30万公斤,种姜户户均可增收1.5万余元。
种姜,让邱源村农民迈上了一条宽阔的致富路。
一朵菇花引领菇农富
宏村镇中湖村孔源村一个偏僻的贫困小山村,1999年,村党支部书记潘炳才等10余人到熊村镇考察学习种植茶薪菇。当年,潘炳才、熊子文等村干部合股试种茶薪菇2万筒,户均获利7000多元。茶薪菇试种成功后,村党支部提出:有技术的村干部与贫困户结对,以技术和资金扶持贫困户栽菇致富,通过村干部到农信社担保,帮助缺少启动资金的农户进行贷款,有技术的党员干部入户提供科技帮助,村民掀起了种菇致富的热潮,如今,该村种菇户达200多户。
近两年,该村大力保护森林资源,禁止砍伐阔叶林,菇农从福建邵武市购进木屑或利用棉籽壳栽培茶薪菇,每年可栽培茶薪菇300多万筒,户均种菇收入1万多元,成为全县有名的种菇专业村。
一株药材带出千亩基地
进入5月后,厚村乡岳口村药农何建旺便和妻子在自己的白术地里摘除白术花。何建旺告诉笔者,白术花要摘除,这样才能让白术根茎多吸收养分,长得更加粗壮,卖好价钱。去年,何建旺种植白术纯赚了4万多元,今年一口气种植白术10多亩。除去成本,今年每亩预计可收入5000多元。
厚村乡农民种植药材要追溯到上世纪80年代初,一批浙江农民看到厚村的土壤适宜种植药材,便在厚村安营扎寨,租种山地种植白术,并请当地农民做小工,把种药技术传给厚村农民。刚开始,种植药材没有形成规模,生产全是单家独户。药材以种植白术为主,由于品种单一,规模较小,销路靠外地贩子跟价格走,“头年价好次年大种,头年价差次年少种或不种”,直到2006年,全乡药材面积才只有500余亩。为了引导中药材种植持续发展,2007年,厚村乡党委政府牵头,由本乡100多户药材种植户组成的“厚村乡东方白术合作社”,把单家独户的小生产与大市场链接起来,在浙江磐安、安徽亳州和江西樟树等几个中药材大市场建立了营销“窗口”,随时了解市场行情。同时,合作社负责种子的采购和产品的销售,为药农打造了“双脚不出门能赚天下钱”的平台,村民种植药材热情高涨,种植范围迅速从厚村村扩大到大源、飞源、三源等村,种植的草本、木本中药材面积从最初的100余亩,扩大到目前的1400多亩,种药农户达200多户。
药材种植已成为当地农民增收致富的一个大主导产业,如今,该乡每家每户都充分利用山坡地种药,不少农民还搞起了药材流通,既种又贩。岳口村农民何文明不仅种药10多亩,还与人合股经销白术,年种药和贩药收入达6万多元。据介绍,去年,该乡外销白术8万多斤,药农增收160多万元。
熊云 吴细兰
热点文章推荐
相关文章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