南城县的校具产业闻名遐迩,拥有校具加工企业120多家,建立起了四通八达的销售网络,20多个知名品牌叫响全国各地,产品还销往多个国家和地区,产业核心乡镇株良镇在荣获“江西省校具加工生产基地”称号的基础上,又成功获批成为“中国校具生产基地”。
在南城县,有一产业红红火火:拥有大小校具加工企业120多家,在全国20多省(市、自治区)建立了四通八达的销售网络,产品覆盖全国60%以上的大中城市,20多个知名品牌叫响全国各地,产品漂洋过海去了赞比亚、坦桑尼亚、南非等国家和地区,年产值达27.5亿元。在产业核心乡镇株良镇2012年获“江西省校具加工生产基地”称号的基础上,今年5月该县又成功获批成为“中国校具生产基地”,填补了全县“国字号”产业基地的空白。这一切是怎么做到的呢?除了产业转型、标准化生产、开拓国际市场等领先他人一步的做法外,“人才动因”也很重要。
“产业头雁”带动从业大军。像任何一项优势产业一样,南城校具加工产业也经历了一个从散乱到整合、从无序到有序的过程。而在这一不断完善、不断发展的过程中,“产业头雁”功不可没,他们带动了一支从业大军。在株良镇路东村党支部书记、全国劳模刘应龙的办公室墙上,有一张特殊的中国地图,上面密密麻麻全是黑点。据介绍,每一个黑点就代表该村校具加工产业在外省市开设的一个“销售窗口”。1992年,刘应龙挑起了村党支部书记的重担。他利用本村多数农户都会做木匠的优势,引进先进的木工生产设备,聘请校具设计师,成立全县第一家“校具销售公司”,带着加工户四处跑订单,建立信息网,实现资源共享。说起“产业头雁”,还得提到“全国优秀农民工”黄冬彪。1999年,随着校具加工户的不断增加,一些经营户互相压价,一度阻碍了该产业的进一步发展。黄冬彪联合5家校具加工大户组建了一家木制品有限公司,并以“公司+农户”的形式,将一些加工户联合起来,实行统一订货、销售、纳税、筹购原材料,形成规模效应。2003年,他又吸纳了校具营销大户上百户,成立了省级农业产业化龙头企业——江西真诚校具实业有限公司,带动了周边一批农户加入校具加工行列。
创业培训破除发展“瓶颈”。产业发展到一定阶段,就会遇上这样或那样的“瓶颈”。南城校具也不例外地遇上了这样的“瓶颈”:经营理念的再升级、经营方式的再转型……为此,县人才办等部门充分发挥校具加工产业的优势,组织专家对回乡创业青年开展培训,并帮助他们解决创业中遇到的资金、技术、销售、管理等实际问题。不久前,株良镇专门邀请了江苏一科教设备公司专家郭连坤前来开设讲座,组织了一批青年校具企业老板参加培训。讲座上专家认真分析了南城校具产业的发展趋势,从校具企业成长的周期规律、成长突破的途径及管理中存在的主要问题等方面讲解了企业初期发展困难和中期持久发展的“瓶颈”,让大家受益匪浅。据介绍,近年来全县共开展青年创业培训10余期,培训400多人次,涌现出了一大批青年创业的典型。
诚信教育打造“金字招牌”。南城把诚信教育纳入校具产业发展规划,重视对产业人包括诚信教育在内的现代经营理念培养,使培养出来的产业人能与经济和社会发展相协调,与时代发展同步。日前,南城县株良镇海龙校具有限公司在为湖南永州的一批订单而紧张忙碌,企业董事长饶海龙在产品出厂自检时发现,一批准备发往外地的课桌存在细微的瑕疵,他立即要求返工,同时给客户打电话说明原因,愿意承担延迟发货而带来的损失。该公司自2006年创办以来,从一个不足20个人的小厂发展到现在占地面积11.5万平方米,员工200多人的大型校具生产企业,诚信为本、科技为先的理念贯穿始终。2014年3月的一天,受赞比亚教育部委托,赞比亚驻中国大使馆官员莫安撒来到南城兴达校具有限公司考察,为即将签订的价值1000万元人民币的校具合同“把关”。莫安撒女士仔细询问校具生产的每一环节,并现场察看了校具焊接情况,对兴达校具的产品质量非常满意。如今,该镇的“龙乐”、“真诚”、“育佳”、“登科”、“学子”等20多个校具品牌已享誉全国,成为株良镇对外展示自己、推介自己的“金字招牌”。
热点文章推荐
相关文章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