搜索
 

绿 染 莲 乡

2020年11月19日 10阅读 来源:赣州市人民政府 2007-05-23

——广昌大力发展特色农业纪实

莲乡广昌,绿意茵茵。

这片绿,四季常在,春看烤烟的黛绿,夏望白莲的青绿,冬观泽泻的墨绿,绿色宜人。

这片绿,孕育希望,使莲乡人民脱贫致富奔小康变为现实,绿色喜人。

不见绿色入画来

白莲、烤烟、泽泻为广昌三大传统特产。

广昌白莲有1300余年的种植历史,在历经“以粮为纲、白莲入坑”的劫难后,莲乡人开始了“白莲发展路在何方”的思索,并把发展白莲生产列为农民致富的项目。然而,在1985年之前,莲农栽种的品种都是祖祖辈辈传下来的白花莲、百叶莲,莲子越种越小,产量越种越低,品质越来越差。不久,尽管“赣莲”系列品种产生,白莲人工授粉技术也相继运用,但平均亩产仅30公斤,“种莲不划算”又使莲农的积极性受挫。

晒烟又称“黑老虎”,与“广丰紫老”并称江西烟叶“二老”。为了提高晒烟生产,国家曾于上世纪六十年代将晒烟列为二类商品,并两次提高收购价格。1986年该县被国家烟草专卖局定为出口晒烟生产基地,栽种面积发展到一万亩,但生产形势仍是昙花一现,从上世纪九十年代中期起,因为市场疲软,晒烟种植面积锐减到不足2000亩。新兴烤烟也是星星点点,不成规模。

“过年又闻鞭炮稀,满担泽泻倒河中”一说,曾使得该县驿前、杨溪等乡镇泽泻主产区的一些农民说“泽泻”为“泽邪”,永不再种。尽管说《本草纲目》等大型药物专著诠释了它不可替代的药理作用,尽管说全国最大的泽泻生产基地曾使客商对“天鹅蛋泽泻”啧啧稀奇,但是每100公斤只买40元的价格,却使这些寒冬里创造春天的农民懊丧不已,任凭肥沃的土地长满萋萋野草。

上下求索无穷期

待到花开如满月,览胜谁记种莲人?1984年,全国首家白莲科研所——广昌莲科所挂牌成立,并遴选和云集一批专家,开始了白莲的攻坚克难。1994年,县莲科所与中科院研究所合作,精选白莲种子搭载卫星遨游太空,第一代优质太空莲应运而生,创下了最高亩产达80公斤、全国最高单产纪录,荣摘“中国通芯白莲之乡”桂冠。以此为新的起点,白莲科研风正帆悬,每一次试验都有新的突破。去年7月,该所采用“离子注入法”培育诱变新品种——京广一号,又使白莲再创历史新高:试种点平均亩产101.2公斤。

科技的神奇力量也使烤烟和晒烟“二套车”比肩竞跑。晒烟通过品种提纯复壮,推广单行高垄栽培技术,晒烟生产走出困境。烤烟生产作为一项新兴产业,自1997年以来。在良种先行、良法配套的牵引下,通过科技之水的灌溉,发展势头已成燎原之势。2006年全县栽种烤烟3.2万亩,产量7.6万担,位居全省第二,跻身全省烟草生产重点县行列。

“天鹅蛋泽泻”历经风雨又见彩虹,通过省、市科研部门的通力合作,泽泻生产迸发新的生机,仅驿前镇去年泽泻产量就达130多万公斤。

淘尽黄沙始见金

近年来,县委、县政府大手笔书写了传统产业蜚声海内外的光辉一页。白莲生产不仅实现了质和量的跨越式“双重跳”,而且遵循可持续发展原则,下发了《关于创建全国绿色食品——广昌白莲标准化生产示范县的意见》,建立综合协调组织管理体系,完善的生产管理体系,白莲生产一路阳光,2006年全县栽种白莲8万亩,产量600万吨。在经过全国权威机构检测后,出口量大增,同时还领得了美国超市的“入场券”。广昌通芯白莲成为一个国际品牌。

每年八月丹桂飘香的时节,是塘坊乡村里村村民黄正龙最激动的时候,他告诉人们是“过早年”,因为这时节正是烤烟收购季节。看着一排排鳞次栉比崛起的新房,他又总是很有诗意地描述:烟富十万人家。

泽泻几年来俏销势头正锐,让农民常把笑意写在脸上,也同样使泽泻销售大户乐不可支。驿前镇泽泻销售老板黄嘉义感觉生意从没有这几年这么好,尤其是近两年,坐在电脑前,鼠标一点,中外客户争相签订合同。去年,全县泽泻总产量达150万公斤,出口日本、东南亚等地超30万公斤。

 赖华容

热点文章推荐

相关文章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