搜索
 

黎川县人民法院服务当地经济社会发展大局纪实

2020年11月11日 10阅读 来源:赣州市人民政府 2017-02-20

积极发挥审判职能 为经济发展保驾护航

去年以来,黎川县人民法院立足“强职能服务发展、重管理破难补短”的工作定位,坚持以“弘扬井冈山精神,争创一流工作业绩”活动为指针,主动服务全县发展大局,为经济社会又好又快发展提供了优良的法治保障。

狠抓强化职能 主动服务发展大局

该院主动适应经济发展新常态,充分发挥审判职能作用,促进县域经济社会发展。

服务经济促进发展。坚持把审判工作融入黎川经济社会发展大局,制定《黎川县人民法院关于为我县“十三五”规划实施提供司法服务和保障的意见》,为全面推进“十三五”规划提供有力司法保障。加强对园区企业的诉讼指导,上门走访企业40余家,为园区涉诉企业建立“绿色通道”,积极运用法治手段化解产能过剩、处置“僵尸企业”,审结涉园区企业案件82件。

主动延伸服务深度。成立“两违”整治活动巡回审查裁决庭,依法保障全县“两违”整治活动的开展;创新工作模式,实行涉土地非诉执行案件“裁执分离”工作机制,受到县委、县政府充分肯定和明确支持;主动参与社会治安综合治理和平安创建工作,推进社区矫正;真心实意开展精准扶贫和“四进四联四帮”,千方百计筹集帮扶资金5万余元,市电视台《“连心”进行时》报道了该院的连心小分队工作事迹,1人被推荐为全市“最美连心人”。

注重舆论宣传引导。与县电视台《法治黎川》专栏合作专题片5期,打造精品宣传,传递法治正能量;在省市级以上电视、报刊、网络等媒体发表调研宣传稿件180余篇,参与撰写的省重点调研课题分获一等奖和二等奖;大力推进审判延伸服务,开展好送法进园区、进社区等“五送五进”活动,开展各类法制宣传活动10场,发放宣传资料5万余份。

狠抓第一要务 提供稳定社会环境

该院以执法办案为第一要务,沉着应对案件大幅上升的势头,共受理各类案件1790件,审结1614件,同比分别上升30.09%和41.33%,结案率达90.17%,高出全市平均值近10个百分点。

依法严惩刑事犯罪,维护社会稳定。受理刑事案件96件135人,审结91件126人。严厉打击“两抢一盗”等多发性侵财犯罪、交通肇事和危险驾驶等危害公共安全犯罪,增强人民群众的安全感;开展打击电信网络新型犯罪专项活动,全面惩处关联犯罪;强化生态保护刑事司法工作,审结此类案件7件17人,重点审结了许天永等非法收购、出售象牙案;严厉打击非法转让土地使用权犯罪案件,对被告人赵某等三人分别判处三年七个月至四年七个月的有期徒刑;深入推进反腐败斗争,共审理贪污、贿赂、渎职等犯罪案件4件12人;加大轻微刑事案件和解、刑事附带民事案件的调解力度,最大限度地修复社会关系。

依法调判民商纠纷,化解社会矛盾。充分发挥民商事审判定纷止争、维护诚信、保障民生的重要作用,共受理民商事案件997件,审结903件,结案率达90.57%。通过办理涉金融借款合同案件,及时提出合理化建议,帮助企业防范金融风险,消除不良债权。以民生保障为重点,不断加大调解工作力度,通过整合有效的社会资源,注重发挥村(居)委会干部熟悉社情民意的作用,完善“大调解”工作格局,着力促进社会和谐,调解、撤诉结案309件,民商事案件调解撤诉率达35.59%。

努力化解行政争议,促进依法行政。充分发挥行政审判在化解行政纠纷、促进依法行政方面的积极作用,配合上级法院做好行政案件集中管辖工作;坚持严格审查与全力支持相结合,裁定准予执行各类非诉行政执行案件165件,其中以最快的速度、最高的质量裁决涉城乡规划类非诉行政执行案件85件;积极推进司法与行政良性互动机制的构建,及时提出司法建议5条。

建立健全联动机制,破解执行难题。县委办、县政府办联合下文,成立“黎川县解决执行难工作协调小组”,形成“党委领导、政法委协调、人大监督、政府支持、法院主办、部门配合、社会参与”解决执行难综合治理工作格局;依托“法媒银失信被执行人曝光台”,公布失信被执行人名单500人次,构建了“一处失信、处处受限”的信用惩戒机制;完善网络查控体系,着力解决“被执行人难找、财产难寻”问题,查询存款14000余笔,反馈金额2亿余元,查询车辆信息420余次、工商信息360余次、保险信息1100余次;开展涉民生、涉金融、“五万元以下标的额案件”等专项执行活动;开展 “夏日风暴”、“秋季行动”、“冬日融冰”等集中执行活动,出动警力1200余人次,强制审计1案1次,边控3案3人次,扣押车辆2辆,拘传18人次,拘留7人次,搜查12次,向公安机关移送拒执案件3案4人。

狠抓为民司法 回应群众司法需求

该院全面落实便民利民举措,满足群众对司法的新需求,践行司法为民。

完善司法为民措施。认真研究立案登记制改革形势下诉讼服务中心的功能定位,着力建设系统化、信息化、标准化、社会化的诉讼服务中心“升级版”。加强司法救助与法律援助、社会救助相互衔接,畅通司法救助“绿色通道”,对老、弱、病、残等经济上确有困难的当事人减、缓、免诉讼费10.5余万元,司法救助3人次,共计20余万元,既保护了弱势群体的利益,又彰显了司法人文关怀。

充分发挥法庭优势。推行德胜关人民法庭“全天候法庭”做法,开通24小时热线及短信服务功能,对当事人所涉案件信息进行通报、提醒,让便民服务“零距离”;大力推行巡回办案、现场开庭等便民利民举措,深入工厂农村、田间地头开庭审理案件,德胜关、熊村、园区三个派出人民法庭共审结各类案件409件,解决了大量矛盾纠纷,方便了群众诉讼、降低了当事人诉讼成本,使人民群众受到了直观生动的法制教育,达到了审理一案,教育一片的社会效果。

推进涉诉信访改革。推进涉诉信访法治化,引导群众依法理性表达诉求;实行院领导接待日制度,共接待来访群众200余人次;开展领导约访工作,落实重点信访案件上门走访制度,涉诉信访案件大幅下降;完善涉诉案件社会稳定风险评估机制,加强与基层组织、县直部门的协作配合,群策群力解决信访问题;深化信访公开,建立信访听证制度、律师参与化解和代理涉诉信访案件,法律援助律师进驻诉讼服务中心,人民法院报进行了报道。

该院将努力开创法院工作新局面,不断促进经济社会发展,为全面建成“四个黎川”提供更加有力的司法保障。

包佳俊 本报记者 乐梦婷

热点文章推荐

相关文章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