瓷花烂漫耀山城
从古色古香的青花瓷,到艳若朝阳的礼品红瓷;从传统造型的花瓶,到时尚典雅的工艺品;从花色各异的日用餐具,到融入现代高科技的耐热炊具、卫生洁具等,徜徉于黎川国安陶瓷城,五彩缤纷的瓷花让人目不暇接,驻足流连。
据黎川县陶瓷工业局负责人介绍,黎川拥有日用瓷、耐热瓷、卫生洁具瓷、陈设艺术瓷四大系列,花色品种达1800多个;拥有中国驰名商标2枚、中国陶瓷行业名牌产品2个,产品出口到50多个国家和地区;2011年,中国陶瓷工业协会授予黎川县“中国日用耐热陶瓷产业基地”称号。
黎川陶瓷产业从无到有,从小到大,演绎了怎样的发展传奇?近日,笔者深入黎川陶瓷企业采访,一探陶瓷产业发展的秘诀。
转制激活一池春水
黎川陶瓷矿藏资源丰富,各类制瓷原料勘探普查储量达3000万吨。自上世纪60年代,该县在社苹乡建起了第一家瓷厂后,白玉、华联、华山等陶瓷企业如雨后春笋般涌现,黎川因此赢得了“第二瓷都”的美誉。可进入上世纪90年代后,由于受体制束缚,一些陶瓷企业适应不了市场,纷纷倒闭或转产。陶瓷产业要“凤凰磐涅、浴火重生”,转制势在必行。1999年,四特陶瓷公司转制后,陈国彬和其他几位股东成立了江西康舒陶瓷有限公司,购买景德镇陶瓷学院研发的耐热瓷煲这一新技术,开始专业从事瓷煲生产。经过几年的努力,公司摆脱了困境,得到了长足发展。转制激活一池春水,该县先后有20家陶瓷企业从事耐热瓷煲生产,耐热瓷年产量占国内总产量的近60%,产品畅销国内市场,并远销到50多个国家和地区。
机遇天“赠”这方热土
常言道:成功属于有准备的人。黎川陶瓷人积蓄力量,抓住机遇,乘势而上。2009年,国家加大对节能减排项目的扶持力度,拿出专项资金扶持企业开展技改。康舒、环球、嘉顺等陶瓷企业共获得节能减排技术改造资金6000万元,加上企业自己的配套资金,该县陶瓷企业投入技改资金达2亿余元,新建节能隧道窑数十座,生产能力大幅提升。
2012年,黎川陶瓷产业又迎来了一个新的发展春天。《国务院关于支持赣南等原中央苏区振兴发展的若干意见》明确提出支持黎川陶瓷产业基地建设。对此,该县决定将陶瓷工业园建设成为资源利用水平先进,产业体系和链条完整,创新能力较强,单位工业增加值能耗在国内处于领先水平的产业基地。为统筹规划陶瓷产业基地建设和陶瓷产业发展,该县编制了“十年陶瓷发展规划”,出台了五个陶瓷产业发展意见。成立了陶瓷产业发展领导小组,设立了陶瓷产业发展基金600万元,用于陶瓷园区平台建设和企业技术改造、品牌创建、重点项目攻关等。
昂首阔步再创新高
走进华星陶瓷公司,只见红瓷生产车间内,10多名员工有的在贴花,有的在描红,有的在过釉,一派繁忙的生产景象。几年时间,华星陶瓷公司总资产就增至2000多万元,并由原来单纯生产艺术礼品红瓷发展为高档艺术瓷、日用瓷等多个品种。华星陶瓷公司能够在短期内快速发展,除了企业经营有方外,还与县里建设陶瓷产业园、引进配套企业和实施科技强企的策略分不开。
打造陶瓷产业园,为企业营造良好的发展环境。该县规划了1万亩陶瓷产业园,大力实施陶瓷大道、陶瓷园循环路、瓷城三路等园区道路工程建设,推进园区排水、污水处理、220KV变电站、配套服务中心等项目建设,园区承接能力不断提升。
引进配套企业,注入“新鲜血液”。几年来,该县先后引进陶瓷原料、燃料、色釉料、花纸、包装材料等陶瓷配套企业10多家。目前,该县陶瓷及上下游配套企业有47家,其中规模以上企业20家,年纳税50万元以上的有22家。
科技强企,打造品牌,拓展市场。该县在走产学研结合之路的同时,注重企业技术创新能力的培育,现有8家企业建有工程技术研究中心,在耐热陶瓷和日用陶瓷领域获得发明专利2项,完成省部级科技项目3个。2012年,该县陶瓷产业实现产值15.6亿元,上交税金6220万元,比上年增长18%。
熊云
热点文章推荐
相关文章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