搜索
 

广昌产业扶贫拓宽农民增收路

2020年11月19日 10阅读 来源:赣州市人民政府 2012-02-15

“8亩白莲收入3万多元,加上田里套种的泽泻,亩均产值5000元不成问题。”细数起一年的收成,广昌县驿前镇田西村村民赖克忠满脸笑容。去年,赖克忠在小额扶贫贴息贷款的帮扶下,通过发展白莲生产走上了致富路。赖克忠只是该县实施产业扶贫开发的众多受益者之一。近年来,广昌县大力推进以白莲、烤烟、泽泻、茶薪菇等产业为主的扶贫开发,参与产业扶贫开发的贫困户占全县贫困人口的90%以上,贫困户从产业中获得的人均年纯收入达1500元,全县贫困人口由2010年的2.49万人下降到现在的2.18万人。

广昌是国家扶贫开发工作重点县。近年来,该县积极探索“企业带动、信贷推动、培训拉动、协会促动”的多元产业扶贫模式,走出了一条贫困山区产业扶贫的新路子。该县把培植扶贫龙头企业作为发展壮大农业特色产业的重点,采取扶贫贴息贷款等多种方式给予重点扶持。莲香食品有限公司在扶贫、科技部门的帮助下,争取到国家星火计划项目,实施新产品开发,成功研制生产出荷叶茶,获省科技厅颁发的新产品奖,并成功入选上海世博会,畅销江浙市场并远销东南亚,进一步延伸了白莲产业链,提高了附加值。目前,该企业已在千善、尖峰、赤水等乡镇建立白莲生产基地,带动2000余户贫困农户增收致富。

贫困户发展生产最难的就是资金问题。该县把扶贫资金与发展产业结合起来,增强贫困群众的“造血”功能和可持续增收能力。2010年以来,该县共发放小额扶贫贴息资金102.5万元,扶持了白莲、烤烟等特色产业发展。去年,该县种植白莲8万亩、烤烟1.83万亩。同时,在长桥、甘竹等乡镇设立扶贫互助社5个,入社农户266户。长桥乡上凡村村民李冬荣,一心想扩大烤烟种植规模,却苦于没有资金。去年,他向村里扶贫互助社申请互助资金5000元,租用烤房和购买烟苗,把烤烟种植面积增加至22亩。

产业要发展,科技是支撑。以“科研机构+基地+农户”的模式实施产业扶贫是该县的另一特色。为扶持壮大白莲产业,该县成立了白莲科学研究所,投入1500万元建成了白莲科技博览园。几年来,该县共投入白莲科技扶贫资金260多万元,用于扶持白莲良种培育、良种推广、科技培训。从2010年开始,该县以被列入国家“县为单位、整合资金、整村推进、连片开发”试点县为契机,争取资金1200万元,发展白莲产业,着力促进贫困乡村产业发展。去年,该县选择贫困村相对集中的驿前、赤水等6个乡镇为试点区域,对其集中连片分布的28个行政村进行统一规划,实施连片开发,目前已建立白莲一级、二级良种繁育基地4000亩。在实施产业扶贫中,该县还依托扶贫“雨露计划”培训和农业实用技术培训两大项目,一方面委托县职业中学、县委党校等培训机构对青年农民进行培训,另一方面聘请当地致富能手、种养大户和科技带头人,采取田间课堂、入户宣传等方式,把实用技术送到农民家门口,提高农民的种养水平。近两年来,该县共投入科技培训资金75万元,先后举办了白莲、烤烟、食用菌、油茶种植等实用技术培训120期,培训农民1.5万人次。

为更好地服务于产业发展,该县结合产业布局,引导、扶持农民专业合作社发展和“一村一品”建设。目前,该县有农民专业合作社95家,白莲协会、烤烟协会、食用菌协会等村级产业协会65家。旴江镇下湖村是茶薪菇专业村。2006年,该村只有几户人家种植茶薪菇,村里成立了茶薪菇协会后,一方面对新入会农户发展生产给予补助,另一方面通过扶贫部门邀请专家到村里举办培训班。该村村民邓家燕自从加入协会学会茶薪菇种植技术后,连续几年种菇15万筒,年收入达9万元,不仅培养了两个孩子读大学,还建起了一栋小洋楼。该镇下兰村在县扶贫和农业部门的指导下,注册成立了蓝天白莲专业合作社,合作社采取“五统一”(统一供种、统一技术指导、统一防病杀虫、统一销售、统一收支和盈余分配)方式管理,去年向外销售莲种200多万株,莲农户均增收1800多元。    

(刘生)

热点文章推荐

相关文章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