时下,正值猪市“寒冬”,许多养殖户“养得越多、亏得越惨”,无奈之举只得宰杀母猪、弃养仔猪,有的养殖户甚至干脆低价抛售母猪,走“快速拆圈转行”之路。然而,笔者在东乡县见到的却是另一番景象:养殖户们纷纷投资扩建猪舍,优化品种结构,降低成本,走规模化、标准化养殖之路,满怀信心迎接下一个生猪市场“暖春”的到来。
灵活应变 化解风险度“寒冬”
东乡人养猪的最大特色是灵活应变。当猪市跌入低谷,广大养殖户采取“母猪当家,自繁自养”的新模式,通过扩建猪舍、调整饲料配方、淘汰不良母猪、放慢商品猪催肥速度等办法,最大限度地降低饲养成本,保本微利过“寒冬”。
面对生猪市场行情一路走低,养猪“女状元”乐细娇早有预测,她胸有成竹投入几千万元异地新建4万头种猪扩繁场。她告诉笔者:“不管猪市走低还是走高,什么时候养猪都能赚钱,关键是要看你有没有驾驭市场的能力,能不能灵活应变化解市场风险。”她认为,规模化养猪,首先要选好良种;猪市低迷时,因受生猪价格影响,种猪售价也相应下调,所以这正是引种改良的绝好时机。为此,她在11月份赴欧洲及北美一些国家为新猪场建设考察引种,现已预定引进2000头良种公、母猪。
“养猪业是个高风险行业,猪市变化无常。”养猪大户彭明高深有感触地说,“低潮时要靠资金和技术等实力撑住,高潮时才有丰厚利润回报。” 据介绍,今年三季度与二季度相比,他的猪场生猪销量基本持平,而销售收入却减少了100万元。为化解市场风险,他灵活应变,全力保养母猪,并将产仔率低的母猪全部淘汰出局,同时通过扩建肥猪舍,把未卖出的仔猪育肥出售。“自繁自养”不仅能降低饲养成本,而且还减轻了防疫压力,最直接的是培养了数以万计的“猪倌”,挺起了东乡生猪产业的脊梁。一些技术过硬的“猪倌”,一批又一批地在广东、福建、海南等沿海地区创办猪场,实行内地与沿海互动对接,把本地种猪场生产的仔猪,运抵沿海猪场育肥后,便直接在当地销售。这样既享受了两地优惠政策,又减少了生猪运输、防疫、饲料等成本,还为东乡生猪抢占沿海市场打开了一扇销售窗口。
理性面对 科学饲养迎“暖春”
“有低就有高,有跌就有升,这是市场规律。”东乡县畜牧水产局高级畜牧兽医师吕晓明提醒养猪户,“应对猪市低迷要理性,不要盲目跟风,随意宰杀母猪、弃养仔猪。低潮时要为下一轮高潮的到来夯实基础,只有靠科学饲养、规模经营,才有机会赚大钱。”
江西东华种畜禽有限公司总经理徐建生,在东乡县渊山岗建成了多点式、全进全出、工厂化万头种猪场和一个大型种公猪人工授精站。和县内众多养猪大户一样,他以改良生猪品种、加强猪场管理、投资扩建猪场等办法来应对猪市“寒冬”,已着手再投600万元扩建猪场。他说:“在猪市低迷期,养殖户要抓住这个时机对猪群进行品种改良,引进良种,淘汰低产母猪,加强猪场管理,降低饲养成本,同时走规模化、标准化养殖之路。”
生猪规模化养殖,疫病风险大于市场风险。为此,东乡县构建出优质高效的防疫体系,按照“生猪良种化、饲料规范化、防疫灭病程序化、粪便处理无害化”和“统一标识、统一饲养规程、统一防疫、统一监督管理”的要求,制定了一套从猪场布局、栏舍设计到饲养管理、疫病防治的养猪技术新方案,重点在全县41个生态畜牧小区和专业养殖大户中推广应用。
生猪市场竞争最终归结为品牌竞争。该县非常注重生猪品种改良,建有9个省一级种猪场和10个二级扩繁场,从美国、加拿大、丹麦等地引进3000多头优质种猪,每年可向社会提供种猪达3万头以上、良种商品仔猪40多万头。县里还出台了一系列优惠政策,对新建生态畜牧园区的养殖户分别给予土地、规费优惠和资金信贷扶持政策,对年出栏万头以上新办商品猪场,由县财政专项列支给予补助。今年前11个月,该县生猪饲养量达139.6万头,同比增长8.9%;有年出栏万头以上专业大户22户,年出栏5000头以上的16户,规模养猪户出栏总数占全县总数的84%以上。
陈勤 李辉明 胡泊
热点文章推荐
相关文章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