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共宜黄县委 宜黄县人民政府
2009年,在市委、市政府的坚强领导下,我们攻坚克难,危中求进,经济发展呈现出“高开高走、逆势上扬”的强劲态势。全年完成GDP21.51亿元,增长14%;财政总收入完成2.53亿元,增长35.6%;规模以上工业增加值7亿元,增长19.8%;全社会固定资产投资完成26.02亿元,增长55%;农民人均纯收入5155元,增长10%。
2010年,我们将认真贯彻落实中央、省、市经济工作会议精神,坚持以科学发展观为指导,围绕“项目强县、生态立县、主攻两区、和谐赶超”的总体工作思路,坚定信心,乘势而上,实现GDP增长14%,财政总收入增长40%,全社会固定资产投资增长55%,农民人均纯收入增长10%。
一、抓主线,增投入,强势推进项目建设大跨越。继续大力实施项目带动战略,做到“六抢抓”和“三争取”。“六抢抓”,即抢抓产业转移基地、抢抓信贷指标、抢抓用地指标、抢抓政策项目、抢抓项目建设进度、抢抓园区平台建设。“三争取”,即积极抓住国家政策性和战略性的发展机遇,组织项目,认真对接,大力争取国家基础设施建设、民生工程等方面的项目;认真分析后金融危机时代和东部沿海产业梯度转移的发展机遇,大力争取央企和海外企业项目;深挖民间资本,发展创业经济,大力争取民营资本在我县充分涌流。通过努力,确保固定资产投入再创新高,推动我县经济发展进入快车道。
二、夯平台,扩总量,强势推进工业经济大提速。一是夯实平台上水平。扎实推进园区多功能服务区等重点基础设施建设,完善配套“硬件”,做优生态园区和园林企业,提升承接项目能力。精心打造杨树林塑料小区、潭坊出口创汇区,使之产生“井喷”效应,引领宜黄工业大发展。二是围绕产业扩总量。盯紧浙江,对接海西,围绕塑料制品、汽摩配、特种造纸、木竹制品精深加工等产业,加大招商引资力度,实现“保6争8”的目标,即力保全年引进5000万元以上工业项目60个,力争引进80个,引进市外资金35亿元,规模以上工业企业达到85户,规模以上工业增加值突破9亿元。三是做优环境增实力。做到“三个重要”和“四帮”,即安商比招商重要,诚信比承诺重要,解决实际问题比请客吃饭重要;对企业实行帮融资、帮办证照、帮建厂房、帮招工。切实营造良好投资环境,做到“吸引一个,带来一大片”的联动效应。
三、高起点,远规划,强势推进城镇化水平大提高。一是彰显特色设计项目。按照“北工业、南生态”的总体布局,重点建设17个城建项目,打造精品生态城区,着力增强城区聚集能力,大力提升城区人气,把宜黄打造成生态山水园林城市。二是攻坚克难推进项目。实行城建重点项目“六个一”工作机制,坚持主要领导、主要力量、主要精力向项目倾斜,在全县上下掀起“项目建设在一线、招商引资在一线、亲商安商在一线”的大抓项目建设的“一线作风”,确保项目扎实推进。三是经营城市保障项目。通过资本运作,为城市建设筹集资金。充分利用城市品牌和资源优势,经营好城市,培育融资平台,灵活运用BOT、BT等模式融资,破解城市建设资金难题。四是大力推进旅游产业。重点抓好曹山寺、卓望山森林公园、军峰山和观音湖等风景区的开发建设,使旅游产业成为新的经济增长点。
四、创特色,育产业,强势推进农村经济大发展。一是大力发展特色产业。开展“一村一品”建设,扎实推进烤烟、制种、毛竹、高山蔬菜上规模,实施好欧洲投资银行贷款的生物质能源林示范基地建设项目,稳定烟叶种植面积,做大制种规模,发展高山蔬菜1000亩。二是积极开展农业招商。力争新增2家省级龙头企业、5家以上市级龙头企业。三是积极推进造林绿化“一大四小”工程。确保完成“一大四小”造林绿化4.49万亩,新栽毛竹5000亩以上。四是扎实推进新农村建设。着力打造一批极具特色的综合示范点,建好一批集休闲娱乐度假为一体的农家乐。继续实施城乡清洁工程,力创全省卫生城市。
五、重民生,构和谐,强势推进各项事业大进步。把民生工程作为“一号工程”来抓,精心谋划和大力实施一批民生项目。扎实抓好就业再就业、养老保险、最低保障、医疗保障、“光明·微笑”和“三房一改”等各项民生工程。落实维护社会稳定责任制,完善信访调处机制,建立安全生产责任制,维护社会和谐稳定。抓作风、强队伍,结合全省“创业服务年”活动,全面提升干部的执行力、操作力,为奋力赶超营造良好的发展环境。
热点文章推荐
相关文章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