搜索
 

南城县农村集体“三资”监管纪实

2020年11月18日 10阅读 来源:赣州市人民政府 2012-05-08

分分毫毫系民生,分分毫毫是民心。2010年以来,南城县积极探索农村“三资”(资金、资产、资源)管理的新机制、新途径,建立了农村财务管理新模式,实现了农村“三资”管理制度化、规范化、法制化,用细心、诚心和公心,交出了一笔笔“明白账”。

用细心清理一“丝”一“线”。搞好农村集体“三资”清理是做好农村“三资”管理工作的基础。该县重点做到“两个结合、三个清理、四个重点、五个把握”。“两个结合”即:与群众参与相结合、与账内账外相结合;“三个清理”即:清理上年度财务收支、清理债权债务规模、清理固定资产;“四个重点”即:把账务往来不清楚、记录不完整、手续不完备、干部群众反映突出的债权债务和资产资源作为重点;“五个把握”即:把握好摸底、公示、审查、登记、汇总五道程序,分村设置台账和电子档案。到目前为止,该县12个乡镇150个村共清理资金8228.92万元;资产1968件,折价7607.54万元;各类资源668件,折价5345.85万元;集体债权1804.54万元,债务5575.49万元。

用诚心构筑一“砖”一“瓦”。建立规范有效的监管平台,是农村集体“三资”管理的关键,也是农村集体“三资”监管工作的难点。该县重点在“三个规范”上下功夫。规范公共资源交易站建设。乡镇公共资源交易站全部按照公开、公平、公正和诚实信用原则,明确规定50万元以下的各类公共资源交易活动必须统一进场交易、统一进行管理、统一接受监督。同时健全完善公共资源交易站的各项管理制度,严格交易的基本程序,规范乡镇公共资源交易站的各项交易行为。去年以来,乡镇公共资源交易站共交易35宗,交易金额1062万元,增收节支31.6万元。规范财务核算中心建设。在坚持村账乡代理制度的基础上,抓住资金管理这个核心,做到“四个不变,五个统一,八个不付款”。即:坚持村级集体资金所有权、经营权、处置权和收益权不变,统一会计账簿、统一财务管理制度、统一规范操作程序、统一票据管理制度、统一财务档案管理制度和没有单据不付款、未经理财小组审核不付款、超越权限不付款、开支不当不付款、用途不明不付款、印章不全不付款、数量和金额不清不付款、单据涂改不付款,保证了集体资金的安全运行。去年以来共退回不规范票据金额24.8万元,减少不合理开支金额3.14万元。规范经济合同审核中心建设。12个乡镇全部按要求成立经济合同审核中心,实行村集体经济合同审核机制,对村集体各类经济合同签订工作进行指导、审核和监督,严把项目申请、合同审核、合同见证、合同公开、整理归档、监督履约“六道程序”,加强对合同履行情况的监督。对不规范的合同,依法进行纠正,对违反法律法规或严重损害集体利益的合同进行撤销、变更。新签订的经济合同必须报乡镇经济合同审核中心审核后方能生效,保证了合同的合法性、规范性。目前,全县共清理各类经济合同204件,审查核准204件,完善98件。

用公心刻画一“规”一“矩”。建立健全农村集体“三资”管理,形成有效的管理机制,是农村集体“三资”监管工作的保障。该县主要抓好以下几项工作:首先,健全“三资”监管制度。制定了《农村集体资金管理制度》、《农村集体资产资源产权界定制度》、《农村集体资产资源评估制度》、《农村集体资产资源处置制度》、《农村集体经济合同管理制度》等监管制度,做到用制度管权、管财、管事、管人。其次,规范工作流程。制作了《农村集体资金监管流程图》、《农村集体资产资源监管流程图》、《乡镇公共资源交易流程图》等工作流程图,将管理以工作流程的形式加以固定,使“三资”监管工作更加有序。同时,加强督促检查。组织了7个督查组对全县“三资”清查工作进行了督查,对清产核资阶段存在的问题进行了督促整改。成立了3个检查组,对12个乡(镇)及所辖150个村的“三资”监管情况进行了全面彻底的专项检查。此外,强化案件查处。严查农村干部在“三资”方面的违规违纪问题。2010年以来,共查处了9名村组干部,其中开除党籍5人,党内警告处分4人。

“农村集体‘三资’监管,既‘节流’,又‘开源’,增加了集体积累,为农村社会事业发展提供了充足的资金保障,还密切了党群干群关系,为新农村建设的稳步推进营造了和谐氛围。”该县纪检监察部门一位负责同志的话,道出了建立这笔“明白账”的意义所在。

 揭方晓 蔡建华

热点文章推荐

相关文章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