搜索
 

临川区量身定制扶贫方式助力贫困户致富

2020年11月19日 10阅读 来源:赣州市人民政府 2017-06-01

滴水是这样穿石的

为了让贫困户尽快脱贫致富,近年来,临川区积极探索扶贫新途径、新路子,以“滴水穿石”的理念与精神,为每个贫困户量身定制扶贫方式,因地制宜,因人施策。截至目前,临川区贫困人口从2014年初的17832人,减至14647人,共脱贫3185人。

刘小泉:家门口拿上“月薪水”

刘小泉是河埠乡曾陆村人,身高只有1.4米,妻子黄贵英身高1.3米。刘小泉结婚前在一次意外事故中摔成重伤,由于无钱医治,留下了后遗症,干不了重活。黄贵英左腿有残疾,行动不便。这对袖珍夫妻一贫如洗,生活艰难,一直靠政府的低保金勉强度日。

为了让刘小泉夫妇脱贫,2013年,河埠乡、曾陆村把他们列入精准扶贫对象,根据村里和他们的身体状况,制定了帮扶计划。曾陆村有一家投资1000万元苗木基地,栽种的各类苗木有1万多亩。这家基地在村里聘用了很多人,但是刘小泉夫妇几次都因为身体原因没有聘上。作为刘小泉夫妇的帮扶责任人——曾陆村党支部书记罗建忠,多次找到苗木基地负责人,请求基地聘用刘小泉夫妇。不久,基地根据刘小泉夫妇的情况,特地为他们安排力所能及的工作。刘小泉干不了重活,基地专门安排他为苗木除草、剪枝等轻松的工作,妻子黄贵英的工作是搞好基地办公区域的卫生。

在村里的企业上班后,刘小泉夫妇每年的工资有2万多元,基本上不用靠低保金度日。但是,生活还是比较困难。为了增加刘小泉家庭的收入,乡村干部还为他们家出了不少点子。村小学的一些老师和学生要吃饭,需要请师傅弄饭菜。“小泉,还是你们夫妻去做吧。”村小学校长说。虽然收入不多,每年只有3000块钱,但是对于刘小泉夫妇来说也是一笔不小的收入。另外,苗木基地还让黄贵英在基地开设了一个小卖部,出售一些日常用品,年收入也有6000多元。2016年底,在政府和好心人的帮助下,刘小泉建起了新房。乔迁那天,刘小泉夫妻俩都流下了感动的泪水。“我们做梦也没有想到,我们还能够住上新房子。”

黎会金:合作社里养起“致富牛”

“多亏了村里的菜牛合作社,去年一年我的收入就达3万元。”说起自己的脱贫路,太阳镇延桥村村民黎会金乐得合不拢嘴。

延桥村是省级贫困村。这里人多地少,村民们一直靠几亩水田维持生计,没有其他产业。而黎会金是村里的贫困户。他今年50多岁,由于身体不好的原因,没有外出务工,每年只是在家里种植了3亩水稻勉强维持生计。市区精准扶贫“连心”小分队驻村后,主动来到黎会金的家里,商讨脱贫办法。扶贫小分队得知黎会金以前养过牛,有一定的经验后,决定帮助他加入村里的菜牛合作社养牛致富。

黎会金加入合作社后,不仅可以每天在合作社的养殖基地养牛,每月赚得1500元的工资,而且到了年终时还可以分到红利。合作社负责人黎祥春说,他们制定了分红标准,每年把20%的利润用于贫困户分红。去年一年,黎会金除了得到工资1.8万元,还分得合作社红利1.3万多元。有了这些钱,黎会金想改善住宿条件。扶贫小分队知道后,一方面采取危房改造资金,一方面带头捐助。2017年春节,黎会金终于在崭新的房子里度过了一个快乐幸福的春节。

徐美香:协会里种上“摇钱草”

徐美香是荣山镇新安村的特困户。她自己是一名聋哑人,丈夫是一名肢体残疾人,而且体弱多病,生活一直过得比较贫困。为了使徐美香一家能够有一份稳定的收入,尽快脱贫,新安村把她列入扶贫对象,并精心制定了扶贫计划。

荣山镇种植灯芯草历史悠久,面积达12000亩,产值2亿多元。新安村依托灯芯草这个传统产业,成立了灯芯草协会,以“协会+贫困户”的扶贫模式,对徐美香进行绿色产业扶贫。徐美香加入协会后,认种协会租好的2亩水田种植灯芯草,协会免费提供灯芯草幼苗。

在种植过程中,徐美香有时忙不过来,镇村扶贫干部会上门帮助栽种、收割灯芯草。徐美香以前没有种植过灯芯草,遇到难题时,协会经常会派人深入田间指导她如何种植。灯芯草收割后,关键还要靠销售。为了解决销售难题,协会帮助她在互联网上销售灯芯草。一年下来,徐美香种植2亩灯芯草的收入在2万元以上。

帅宇雯 特约记者 章晋辉

热点文章推荐

相关文章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