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临川强化社会养老服务体系建设纪实
临川区有人口120万,其中60周岁以上老年人达到13.2万人,如何让老人有一个幸福安乐的晚年是临川区大力实施民生的一个重要课题。近年来,临川区不断加大社会养老投入力度,整合资源,使全区老人老有所养、老有所乐成为现实。
夏日的傍晚,该区青泥镇“绿色养老基地”里沉甸甸的蜜桔挂满枝头,吴全方老两口一个担水一个浇水在桔园里幸福地忙碌着。吴全方老人告诉我们,他们是计生户,两个女儿都已出嫁,家里没有劳动力,感谢党和政府为他们提供资金、技术帮扶,给他们建起了绿色养老基地,他家的200多棵桔子树仅去年一年就为他们带来了1万多元的收入,去年11月,采摘桔子忙不过来时,镇干部帮着他家忙了好几天,话语间,感激和幸福之情溢于言表。
近年来,临川区不断探索新的养老方法,协调计生、民政、农业、信用社等部门,在青泥镇开展“绿色养老”工程试点,建立农村独女、二女户“乡镇帮扶服务中心”。该中心积极协调相关部门大力扶持独女、二女户发展经济作物种植,给他们发放500元至1000元不等的扶助金,并每月定期组织农技人员下到田间地头指导,采取集中收购的方式,对独女、二女户收获的果实全部上门进行收购,通过提供种、产、销和售后“一条龙”服务,解决了他们的后顾之忧。截至目前,该区先后划拨帮扶资金20余万元,帮助50户独女、二女户家庭发展经济作物种植。
如果说绿色养老覆盖的只是该区的部分人群的话,那么“新农保”和“城镇居民社保”则覆盖了全区老年人口的绝大多数。
“感谢党的好政策,让我们庄稼人也有了‘退休金’!”这是唱凯镇上游村的游洪章老人逢人讲得最多的一句话。游洪章和老伴周琴香今年都已60多岁了,去年下半年,他们高兴地领到了人生第一笔“退休金”,每人每月55元。和他们同样感觉幸福的还有家住唱凯街上的居民周新泉夫妇。2008年,在镇劳动保障所工作人员介绍下,周新泉夫妇购买了社会养老保险,2010年10月,夫妇俩双双“退休”,每人每月工资425.24元,随着这几年基本工资不断上调,他们俩现在的工资已经达到每人每月719元。
“养儿来防老,不如靠社保”。近年来,临川区覆盖城乡的社会养老保险体系逐步完善,越来越多的人享受到了社会养老保险制度带来的实惠。一方面,社会养老保险的覆盖范围和对象不断扩大,参保对象从原来的仅为国有企业员工扩大到各类企业职工和灵活就业人员,再到社会养老保险城乡全覆盖。截至目前,该区新农保参保人数达257138人,其中82433名符合条件的农民领取了养老金,累计收缴保费4794.01万元,累计发放养老金5077.2万元;城镇居民社会养老保险参保人数达30349人,其中7727名达到退休年龄的人员领取了退休金。
该区在开展社会养老工作中,极力做到社会养老无死角。五保户是老年人口中最贫困的群体,如何让他们幸福安度晚年一直是该区各级领导共同的心愿,为此,该区不断加大对低保、五保老人供养的投入力度,给他们一个温馨的家。走进被老人们称为“里面像宾馆,外面像花园”的展坪乡敬老院,图书室、活动室、健身房一应俱全。活动室里,几位老人围在电风扇旁打扑克,其乐融融。面对笔者的采访,72岁的李大爷放下手中的牌说:“生活、看病都有人管,在这里我们真正感觉到了家一样的温暖。”
张燕子今年72岁,是唱凯镇低洲村的五保户。以前在村里,他住在一间破旧的房子里,夏天热、冬天冷,吃也是饱一餐饿一餐,日子过得非常艰难。住进镇里的敬老院以后,餐餐有热饭,洗澡还有热水器,房间里电视、电风扇、取暖器、收音机等,每个月敬老院还给老人们发放一些“零用钱”,张燕子的日子过得格外舒心。
去年以来,该区加大了敬老院硬件设施建设力度,不断改善老人们的居住条件。目前,该区敬老院有床位2400多张,2000余名五保老人实现了集中供养,27个乡镇陆陆续续对敬老院进行了扩建改造,进一步提高供养能力。
丁志清
热点文章推荐
相关文章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