搜索
 

宜黄生态新村入画来

2020年11月19日 10阅读 来源:赣州市人民政府 2012-04-23

村道整洁,绿树成排,碧水环绕,掩映着一栋栋错落有致的农屋,这是笔者走进宜黄县桃陂镇戈坪村的第一印象。穿梭于该村的大街小巷,行走于田间地头,到处一派欣欣向荣的景象,眼前所见犹如一幅恬静的山水画。近年来,宜黄县紧紧围绕“生产发展、生活宽裕、乡风文明、村容整洁、管理民主”的总体要求,以环境整治为突破,以产业培育为支撑,以文化建设为载体,奏响了一曲新农村建设的动人乐章。

念好“生态经”

在推进新农村建设过程中,该县清醒地认识到,保护好生态环境就是最贴切的以人为本,就是把百姓的利益放在第一位。

该县把村庄环境整治作为新农村建设的切入口,着力改善农村生产生活条件,让群众实实在在地感受到新农村建设带来的实惠。以实施“城乡清洁”工程为契机,大力推进“三清五改”,全面整治城乡“脏、乱、差”,推进城乡美化、亮化建设,努力改善城乡人居环境。据统计,从2006年启动新农村建设至今,该县共投入资金1.18亿元,建设了246个新农村建设点,建成农村垃圾屋460个,乡镇垃圾处理场7个,农村沼气池4810座。同时,实施荒山绿化、通道绿化、村镇绿化等生态建设工程和封山育林工程,完成造林绿化“一大四小”工程23.93万亩,森林覆盖率达75.1%,比全省平均水平高出12个百分点,城乡环境进一步改善。在全县上下的努力下,江背、戈坪2个新农村建设点获得“第二届江西百佳优美村庄”称号。

奏响“增收曲”

神岗乡龙上村一、二组地处该县南部群山之中,海拔较高,交通不便,农民增收难度较大,被列为新农村建设点后,该县结合当地农业发展条件,选择将百合和高山蔬菜作为主导产业。依托百合和高山蔬菜的种植,农民增收的步伐不断加快。

为鼓起农民钱袋子,该县以农业结构调整为抓手,努力做大做强优质水稻、杂交水稻制种、烟叶、木竹、油茶等产业,不断夯实新农村发展的物质基础。去年,该县粮食总产量达到3.156亿斤,水稻制种2.6万亩,烟叶种植1.9万亩,木竹、蔬菜、油茶、特色养殖等产业喜获丰收。为改变农民在市场竞争中的“弱势”地位,该县制定了扶持农民专业合作组织发展的政策措施,在资金、贷款、用地等方面给予扶持。同时,进一步规范合作社与农民的利益关系,专业合作组织对农民开展科技示范、推广销售等服务,推行合同化生产,实行保护价收购,与农民形成风险共担、利益均沾的经济共同体,切实增强抵御市场风险的能力。此外,该县还加大村民实用技术培训和劳动力转移力度,积极引导农民外出务工经商或自创生态采摘观光、发展餐饮等农家乐项目,有效促进农民增收。

劲吹“文明风”

“以前,老百姓干完农活,除了打牌就没其他活动。现在,大伙没事就唱唱歌、跳跳舞、打打球或者到书屋看书,邻里关系和谐了,婆媳关系和睦了,赌博、打架也少了,我们做好农村工作也容易多了。”来到全国文明村镇——中港镇鹿岗村,一名村干部满脸笑容地说道。

随着经济的发展,生活水平的提高,农民对精神文化的需求日益强烈。该县以新农村建设为契机,进一步推进基层文化基础设施建设,先后建成8个乡镇综合文化站和115家农家书屋等一批文化设施,筑牢公共文化服务的基石。同时,积极引导民间艺人、文化能人组建民间艺术剧团,不断丰富群众文化生活。

目前,该县共有业余民间艺术团体11个,业余锣鼓班子30个,龙灯、狮灯队15支,唢呐队21支。在此基础上,该县还大力倡导文明新风,弘扬“崇尚公正、不损他人”的价值观,深入开展文明村镇、文明家庭等系列创建活动;广泛开展五好家庭、优秀党员、三八红旗手、好媳妇、好婆婆、好邻居等评选活动,除生活陋习,推进移风易俗。该县神岗乡妇女周桂花,用柔弱的双手,二十六年如一日,坚持悉心照料瘫痪在床的婆婆的感人事迹在全县广为流传,成为孝老敬亲的典范,被评为“全市十大道德模范”。

陈文龙  吴贵祥

热点文章推荐

相关文章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