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宜黄创建省级生态县纪实
走进宜黄县,就像置身于一座天然大氧吧。这里山清水秀,森林覆盖率达75.1%,有丹霞地貌特征的太极岩风景区,有延绵百里的山前竹海风光,还有省级华南虎自然保护区鱼牙嶂。这里注重自然环境保护,生态环境质量级别为优——
11月4日,省级生态县创建考核验收组深入宜黄,经过现场检查、资料核查和综合评议后,认为宜黄各项考核指标都符合省级生态县的要求,顺利通过考核验收。
滴水穿石非一日之功。近年来,宜黄县牢固树立科学发展理念,以建设宜黄生态经济带为核心,积极探索生态、低碳、循环、高效的绿色经济发展新路子,实现经济发展与生态保护的良性互动,生态环境得到明显改善。
早在2007年,宜黄县就启动了《宜黄生态县建设规划》和12个乡镇《环境优美乡镇建设规划》的编制工作,从资源保障体系、环境保护重点、人居环境建设、生态产业建设、生态文化建设等方面进行科学规划。同时,成立了宜黄生态县创建工作领导小组,出台了创建工作目标管理责任制及考评办法,明确了乡镇、工业园区及相关部门的职责,并将生态创建列入各乡镇目标管理考评,形成了一级抓一级、层层抓落实的良好局面。
为营造全民共建的浓厚氛围,宜黄县加大宣传力度,积极开展生态文明宣传进党校、进学校、进机关、进园区、进社区、进企业的“六进”宣教活动,组织开展《健康与环保》、《倡导生态文明 建设生态宜黄》百题知识竞赛,举办创建生态县万人签名仪式。通过持续的宣传引导,生态理念逐步深入群众心中,营造出生态创建的浓厚氛围。
为避免走“发展—破坏—治理—发展”的老路,宜黄县始终坚持污染防治和生态创建并举,把防治环境污染放在突出位置。
严把项目关,优先引进科技型、规模型、环保型项目,对可能造成环境污染的项目一律拒绝,所有新建、改建、扩建和技改项目,污染治理设施必须与主体工程同时设计、同时施工、同时投产,从源头上严格控制污染。加强对污染企业的治理,将日常监督管理与年度考评相结合。近年来,宜黄县先后关闭小水泥、小造纸、小采矿企业6家及高排放小化工、小食品企业11家。
进一步强化农村环境综合治理。以实施“城乡清洁”工程为契机,着力抓好县城、城乡结合部、12个乡镇政府所在地和行政村的环境卫生整治,建成农村垃圾屋329个、乡镇垃圾处理场9个,形成“户集、村收、乡镇处理”的生活垃圾处理体系。与此同时,以沼气池建设带动农村改圈、改厕、改厨,新建农村沼气池5886座,实现了禽畜圈养、畜厕分离,逐步提高乡村污水、垃圾无害化处理水平。此外,大力实施荒山绿化、通道绿化、村镇绿化等生态建设工程和封山育林工程,完成造林绿化“一大四小”工程建设任务23.93万亩,森林覆盖率达75.1%,比全省平均水平高出12个百分点,城乡环境进一步改善。
生态创建就是为了更好保护生态资源,营造更优、更美的人居环境,宜黄县在创建生态县过程中,充分发挥生态优势,积极发展生态经济,促进创建活动深入开展。
大力发展生态工业。在企业能耗、资源综合利用、废旧物资回收利用等方面制定考核标准,加大淘汰落后产能力度。注重发展循环经济,推广减量化、资源化、无害化的清洁生产工艺,初步形成废纸回收利用——造纸及纸制品精深加工产业、废旧塑料回收利用——塑料制品精深加工产业、废旧金属回收利用——金属材料精深加工、汽摩配产业四大循环经济体系,先后被评为“江西省首批循环经济试点园区”和“江西省资源节约和环境保护先进单位”。
与此同时,发展无公害农产品和绿色、有机食品,推进农业产业化、生态化发展。目前,该县已有14个农产品被认定为无公害农产品,1个产品通过有机食品认证。
陈文龙 许延庆
热点文章推荐
相关文章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