搜索
 

青山碧水家园美

2020年11月17日 10阅读 来源:赣州市人民政府 2016-10-27

——南城致力生态文明建设侧记

工业发展植入“绿色芯片”、农村建设惊叹“别有洞天”、环境保护呵护“城市之肺”……近年来,南城县无论是在工业发展、农村建设,还是湿地保护等方面,都努力以“人与自然和谐相处”为目标,大力推进生态文明建设,城乡处处呈现自然和谐之美。

严格监管 防控污染

日前,笔者在南城县河东工业园区采访时了解到,浙商企业、江西赣亮科技发展有限公司投入1000万元用于企业环保,为企业发展植入了“绿色芯片”。企业总经理陈炜铭表示:“我们投入巨资用于企业环保,保证了企业绿色发展,实现了企业与自然环境的双赢。”

据了解,为了更好地提升县域环境质量,近年来,南城县不断加强监管力度,严格控制所有污染源,组织环保执法人员深入企业实地检查,及时发现问题、处理问题、解决问题,切实解决影响人民群众身心健康的环境热点、难点问题。同时,该县把重点企业监管作为工作的重中之重,多措并举狠抓落实,积极采取措施抓好污染物排放监管,确保重点企业达标排放。为切实提高环境质量,去年以来,该县工业园区共有15家企业投入资金4800万元,用于增加和改善环保设施。此外,该县还拒绝16家污染企业入园,关停6家落后产能企业。

秀美乡村 别有洞天

与此同时,该县以建设和谐秀美乡村为目标,大力实施村庄整治和改造提升工程,加快新农村建设步伐。无论是北部的沙洲镇邓坊村、中部的徐家镇刘湖村,还是南部的洪门镇付前村,全县农村发生了翻天覆地的变化,无不让人惊叹:别有洞天是乡村。

该县把村庄整治作为新农村建设的突破口,加强基础设施建设,加大环境整治力度。目前,全县47个新农村建设示范点改水2520户,改水率达98%;改厕2495户,改厕率达97%;改路32公里,村内道路硬化率达99%;修建排水沟9公里;拆除破旧危房、牲畜栏8000平方米;植树9000余株;太阳能用户达584户;新建垃圾屋47座、沤肥窖(沤肥池)47座;配置垃圾分类桶329只、垃圾清运板车56辆;建立垃圾回收网点47个。在完善硬件设施的同时,健全了环境卫生管理长效机制,加强了区域内保洁工作。通过整治,示范点基础设施不断完善,人居环境明显改观,村容村貌焕然一新。此外,该县还着重抓好鹰瑞高速和206国道沿线村庄的改造提升工作,进行统一整治、美化绿化,共拆除破旧危房354间,改造墙面、屋顶102平方米,改造危旧房186栋;清运垃圾、淤泥207立方米;安装路灯340盏,植树4610株。

一池碧水 满目青翠

时下,走进南城洪门湖国家湿地公园,宛若置身于一个水灵灵的绿色世界。近年来,南城县坚持实施以恢复河、湖生态环境为主要内容的“清肺工程”,通过建设、维护好湿地公园,呵护这“一池碧水,满目青翠”的生态环境。

湿地被誉为“地球之肺”。南城湿地资源丰富,总面积达9856公顷,但遗憾的是,近年来,受水产养殖、畜牧养殖等项目开发影响,水体污染、植被老化等问题日渐突出,生态环境、生物资源遭受破坏。对此,该县从2010年开始实施“护肾工程”,以打造洪门湖国家湿地公园和盱江省级湿地公园为龙头,全方位做好永久性河流湿地、洪泛平原湿地、库塘湿地保护文章。规划面积7984.79公顷的洪门湖湿地保护工程,是该县“清肺工程”的“重头戏”。为了唱好“戏”,该县在湖区实施生态移民,人为水让路,共搬迁人员1200人。同时,栽植乔木、灌木10万多株,采取拆除养殖拦网、加强畜禽养殖业污染治理、给野生水鸟筑巢等多项措施保护洪门湖生态环境。2012年,洪门湖湿地公园被评为国家级湿地公园。据了解,目前洪门湖国家湿地公园生长的植物有91种、45科,栖息的动物达212种、70科,并呈逐年递增趋势。

揭方晓

热点文章推荐

相关文章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