搜索
 

希望的田野——抚州撤地设市十周年专题报道之五

2020年11月20日 10阅读 来源:抚州日报社 2010-11-24

抚州自古为农桑富庶之地,物产丰富,特色鲜明,孕育着众多的名优土特产品,广昌、南丰、临川、崇仁、资溪分别被农业部命名为中国白莲之乡、中国蜜桔之乡、中国西瓜之乡、中国麻鸡之乡、中国面包之乡。抚州素有“赣抚粮仓”的美誉,是国家区域性商品粮生产基地。

撤地设市以来,我市立足于良好的生态环境、丰富的物产资源,在确保粮食生产稳定发展的同时,积极调整优化产业结构,农业和农村经济取得了长足的进步,农民生产积极性空前高涨,农业劳动生产率不断上升,农业产业化初具规模,科技对农业贡献率不断提升,农民生活水平显著提高。

数字的变化见证着我市农业巨大的发展成就:2000年我市粮食总产192.6万吨,2010年预计可达250.64万吨,增长30.1%;2000年水产品总产8.9万吨,2010年预计可达14.5万吨,增长63%;南丰蜜桔总产由2000年的4.4万吨增加到2009年的93.5万吨,增长2025%。目前,全市拥有无公害农产品129个、绿色食品61个、有机产品39个,南丰蜜桔、广昌白莲、崇仁麻鸡、南城麻姑仙枣、东乡黑羽绿壳蛋鸡、黎川茶树菇获得国家农产品地理标志保护。

特色农业优势凸显,农业产业化初具规模。随着南丰蜜桔“双百工程”、蔬菜标准化生产示范基地建设等项目的实施,一批既有开发潜力,又有市场前景的产业成为地方优势产业。如南丰蜜桔、广昌白莲、崇仁麻鸡、黎川茶树菇、宜黄高山蔬菜、东乡优质瘦肉型猪、华绿神蛋、南城淮山、宜黄水稻杂交制种、金溪蜜梨等,都已有了一定的规模,在全省、甚至在全国都享有一定的知名度,成为当地的主导产业和农民增收与财政增长的拳头产品。在特色农业蓬勃兴起的同时,各地农业产业化进程也明显加快,一批贸工农一体化、产加销一条龙的新型生产经营组织脱颖而出,农业产业化龙头企业不断壮大,使抚州农业从单纯的原料生产开始向完整的产业体系转变,由小规模、分散经营向规模化经营和专业化生产转变,农业的比较效益得到提高,促进了农业增长方式的转变。

2010年,全市农业总产值预计(可比产值)198亿元,比2000年增长2.59倍,多种经营产值占农业总产值的比重达到74.3%,扭转了过去单一种粮的农业生产格局,形成一、二、三产业全面发展的农村经济结构。目前,全市拥有市级以上农业产业化龙头企业302家,其中国家级3家、省级39家、市级260家,带动农户49.44万户,农户人均年增收1320元;拥有农民专业合作社751家,吸纳会员7321人,带动农民6.5万人;有350多个村实现“一村一品”规模经营,经营品种310多个。

科技对农业的贡献率不断提高。我市农技推广网络逐步健全,形成了以县区农技推广中心为依托,以乡镇农技站为纽带,以村组服务组织为基础,以科技示范为补充的农技推广体系。目前,全市有农业推广人员2583人,农村科技示范户21368户。名、特、稀、优、新种养品种推广面积不断扩大,节水灌溉、地膜覆盖、病虫草鼠综合防治、无公害栽培、低成本养殖、疫病防治等方面的技术已在农村广泛应用,科技对农业的贡献率达到46.9%。

农村经济健康发展。全市现有农产品专业市场326个,其中南丰桔都大市场为农业部定点市场。销售网络的不断完善,加速了农产品的流通。2009年,全市农产品商品率达到83.7%。

伴随着农业的跨越式发展,农民的收入和生活水平得到显著提高。2010年,我市农民人均纯收入预计达5600元,比2000年增长160%,大多数农民盖了新房,人均居住面积由2000年的24.45平方米增加到32.68平方米,汽车、电脑等高档消费品也进入了农家。

吴英权 记者 王方圆

热点文章推荐

相关文章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