搜索
 

让乡村重回“梦里老家”

2020年11月17日 10阅读 来源:抚州日报社 2013-05-27

——我市和谐秀美乡村建设纪实

新农村建设的历史新进程再一次启航。

这次启航,是以过去铿锵前行为基础。近年来,我市新农村建设成绩斐然:全市4938个村庄环境得到改善,20万户农民生活品质得到提升。

这次启航,是以建设和谐秀美乡村为目标。根据规划,三年后,全市一半以上的乡镇和村庄将构建“五美四和谐”的和谐秀美乡村。

“芳草鲜美,落英缤纷……有良田美池桑竹之属,阡陌交通,鸡犬相闻”,这是陶渊明笔下描绘的世外桃源。这种梦里老家的乡村将不仅仅是婺源、周庄,赣抚大地上的一村一落也将成为美丽中国的缩影。

尊重自然  融入文化 

和谐秀美乡村建设不再千村一面 

“秀美乡村·和谐家园”,行走乡村,我们处处感受到这句话的真正内涵。相比新农村建设“生产发展、生活宽裕、乡风文明、村容整洁、管理民主”的要求,和谐秀美乡村建设更加注重生态保护、人居环境、经济发展、农村文化以及精神文明建设。

宜黄县东陂镇江背村一个农家小院里,温暖的阳光撒在65岁的邓友金身上,一杯清茶,一把摇椅,悠闲地享受着晚年时光。背后一栋两层小楼,就是他的家。楼前小桥流水,青柏古樟,楼后杉林苍翠,竹影扶疏,如诗如画。2010年,邓友金和全家移民搬迁至此,小楼依山而建,在政府统一规划下建造,政府给予了三分之一的资金补助。和邓友金的家一样,整个江背村就像大写意的山水画,不推山、不填塘、不砍树,居民门前屋后不过度硬化,一切与自然和谐共生。

和江背移民新村不一样,金溪的竹桥古村,始建于元末明初,这座安静祥和的古村,村中房屋青砖黛瓦,飞檐翘角,共有保存完好的明清古建筑109幢。竹桥村的新农村建设,就是在保护原生态、原村落、传统民俗的前提下进行。在这里,新农村建设不再是盖房子,更不是搬迁合并,打造村庄的独有文化,并在此基础上推行优良品德塑造,成为新农村建设的根本。在竹桥村长达70米的文化墙上,刻有竹桥村的介绍、村史、村赋、村俗等。同时,在多形式的品德教育潜移默化影响下,竹桥村民的素质日益提升,几年来,全村无违法犯罪人员,无群体性事件发生,无村民上访,文明村风越来越和畅。2010年该村被评为第五批历史文化名村,2012年被评为江西省省级生态村。

如今,抚州新农村建设在整个规划编制中突出“生态美”,尽量体现依山就势,融入自然特色;突出“文化美”,充分挖掘地方建筑风格和历史文化元素,彰显乡土文化气息;突出“个性美”,因地制宜、因村而异,呈现一村一景。

然而,按照传统推进模式,全市每年安排的新农村建设点只有700个左右。有限的建设资金如同“撒胡椒面”,难以形成规模效应,只能停留在改水改厕村容村貌提升方面。

为了让更多乡村尽快“美”起来,按照全市规划,各地正通过村镇联动、村落连片建设,把分散在各处的乡村美景进行串联,整合打造一个开放式的“富春山居图实景地”,争取用三年时间使全市农村面貌有明显变化。目前,我市已建成一批既符合当地实际又具有现代农村气息的产业特色村、文化特色村、生态特色村和旅游特色村,完成了92个综合示范点、600个通道沿线村庄的美化靓化,使福银高速、昌厦公路等交通主干道沿线成为新农村建设的集中展示带。从单一村点建设到村镇联动、村落连片建设,实现新农村建设的内容从单一化向全面化、综合化转变,显现出我市新农村建设“步步深入、与时俱进”的转型提升态势。

乡村生活  品质家园 

和谐秀美乡村建设加速城乡一体化 

不可否认,城市与乡村之间的“鸿沟”仍然存在,在基础设施、公共服务等方面依然存在较大差距。和谐秀美乡村建设,不仅是改善村民生活环境,更是加速实现城乡一体化的黏合剂。

崇仁县巴山镇罗溪村塅上组村民说,村里被纳入新农村建设点,这对村民来说是一件大好事。村里来了专业规划人员,对全村的功能布局进行了统一规划,村里所有的公共配套设施建设都是政府投入。随着和谐秀美乡村建设的推进,如今塅上村拥有了城里几乎所有的一切:绿化带,超市,冲水式厕所,高高矗立的楼房,假山、凉亭点缀的公园广场……更重要的是,村庄正逐渐向乡镇靠拢,宽敞马路直达村口,以后,村里的小孩可到镇里上学,村里还会建标准卫生室。塅上村的村民们如今都不无骄傲地说,愿做塅上林中鸟,不羡城市街上人。

为了让群众“住得更舒适、生活得更美好”,我市把和谐秀美乡村建设与美化人居环境、完善公共设施和社会保障工程等有机结合起来。统一规划建设广播、电视、通讯、文化娱乐、休闲健身等公共设施,真正做到“秀美乡村建设到哪里,配套建设就跟到哪里”。加快农村教育、医疗卫生、就业服务等公共事业发展,努力实现城乡基本公共服务均等化。把和谐秀美乡村建设与集镇建设同步规划,让集镇周边的村庄实现与集镇基础设施、公共服务等资源的共建共享,城乡一体化新社区逐步形成,城乡一体化进程加快。从2011年开始,我市还采取“多村一中心,一村一中心”相结合的方式,实现了村级便民服务中心全覆盖,农民不出村就能享受到便捷、优质的服务。

环境优势  活力源泉 

和谐秀美乡村建设激活“美丽经济” 

如果说秀美是乡村的外在肌理,宜居是乡村的内在归宿,那么富裕则是联系乡村内外的脉动。建设和谐秀美乡村,不仅要村容美、生态美、庭院美,更要让农民生活美。而经过“再造”后的秀美乡村,本身就是做大“美丽经济”的蛋糕。

广昌县驿前镇姚西村种植有万亩白莲。每到盛夏,莲花走廊景色宜人,青山、村庄、绿叶和花海,构成了一幅天然的绝美田园山水画卷,吸引着众多省内外游客慕名而来。据了解,姚西村每年接待游客约20万人次,实现旅游收入3000多万元。陆续成为“小老板”的姚西村村民们脸上都洋溢着幸福的笑容。村民姚南昌家有4间房用于客人住宿,每年6月至8月莲花开放的季节,每月住宿收入能有1000多元。姚才敏由于开了餐馆,收入更为可观。除了提供住宿和餐饮,村民们还开辟了其他的致富道路,例如向游客卖莲蓬、莲子、莲心等产品。村民许小兰说:“仅卖莲蓬,人多的时候一天能赚几百元。”

在姚西村委会主任看来,这些成绩的取得,与新农村建设密不可分。他说,以前村里一年到头都没有游客,现在多的时候一天就几百上千人。他也俨然成为了一个义务导游,自豪地向一批批客人介绍村庄的变化。

和谐秀美乡村的建设,改善了农村人居环境,也提升了村民生活品质,依山傍水的乡村设计,首先带动了农家休闲旅游的开发。村民们通过对农房的升级改造,庭院的休闲化建设和开发绿色休闲食品,增加了收入。休闲乡村游也给当地特色农产品打开了销路,并促进了现代农业的集约化生产和规模经营。据统计,目前抚州上规模的农家乐就有320多家,年接待游客45万人次,实现收入15亿元。建设和谐秀美乡村,不只是为了给村庄一个美丽的外表,还在于给农民带来了实实在在的幸福感。把生态优势演化为经济优势,把“美丽”转化为“生产力”,这才是和谐秀美乡村建设的根本落脚点。

【记者手记】田园风光,是抒情的诗,是泼墨的画。如今的新农村建设已不仅仅是盖房子,也不是简单的搬迁合并。抚州在“和谐秀美乡村”建设中更加注重的是生态美、生活美、乡风美,这是抚州对和谐秀美乡村内涵的诠释与深化,同时也是抚州特色的体现。当然,村美是手段,宜居是归宿,民富才是关键。把和谐秀美乡村建设和群众求美、求知、求富的多元需求有机结合,广袤的乡村大地才能成为城市的后花园,心灵的栖息地,百姓的幸福家园。

记者  罗英

热点文章推荐

相关文章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