搜索
 

冬游东岩山

2020年11月20日 10阅读 来源:抚州日报社 2018-11-14

东岩山位于黎川县东部湖坊乡大排村,它虽然名不见经传,海拔只有1101米,但是这座山上总是云雾缭绕,即使在夏天,山脚下晴空万里,山顶上却时常云气蒸腾,转眼间便乌云滚滚,大雨倾盆,因而被当地百姓称为“仙山”。

云中的仙山

初秋,与一位摄友相约前去攀登东岩山。这天,天还没亮我们便驱车前往,大约一个小时到达了山脚下的一个村庄严洋。严洋村不大,是个只有20来户人家的小村庄,让我感到奇怪的是这个位于大山深处的小村却建有10多栋豪华气派的小洋楼,里面的装饰陈设几乎和县城没有两样。

在村里,我们找到了一位姓潘的村民作向导,他告诉我们过去村里人经常要到山里采野果,打野兽,有几条小路可以通往山顶,但是现在许多人已经搬迁出去了,留在村里的人越来越少了,加上平时很少有人上山,山上的小路基本上被树木淤塞,不过还有一条红军路可以上山。湖坊乡是红色苏区,第二次国内革命战争时期建立过闽赣省委、省革命委员会,是老一辈无产阶级革命家和许多红军战士浴血奋战的地方。东岩山地处闽赣两省的交界处,虽然是国民党统治的薄弱地带,但是由于战事的需要,他们经常往返在东岩山,因而山间形成了通往福建光泽的小路——红军路。 

此时天刚蒙蒙亮,在这位潘姓向导的带领下我们开始登山。红军路是村庄后面的一条山间小路,两边长满了许多的不知名的乔木和灌木。从山脚下望去,山上长满了树木,虽然是秋日,东岩山却披满了绿装。刚开始,山势还比较平坦,但是越走山势便越来越陡峭,说是路,其实根本看不到路,只是在树木之间穿行,向导老潘开始用砍刀为我们开路。走了一个多小时,才爬到半山腰,此时山势更加陡峭了,我们必须用双手抓住树木,手脚并用才能向上攀登。见到我们已经气喘吁吁,汗流浃背,老潘宽慰我们,说土地岩就快到了,到了那里距离山顶就不远了。

大约走了半个小时,老潘带着我们重新找到了一条小路,没走多远便看见一堵用岩石堆砌成的石墙,绕过石墙,一个巨大的天然岩洞便出现在眼前,老潘说这便是土地岩。站在岩洞下面仔细观看这个天然岩洞,岩洞高约十余米,宽约七八米,在黎川山区像这样的天然岩洞还是比较少见的。说起土地岩的来历,老潘介绍说:这里过去是红军躲避敌军的地方,石墙是红军阻击敌军构筑的工事,岩洞是红军遮风挡雨的栖身之所。当时红军在山下帮助贫苦农民打土豪、分田地,让老百姓家家户户都有了自己的土地,后来红军走了,为了纪念红军,当地百姓便把这个岩洞叫做土地岩。

离开土地岩,我们继续向上攀登,由于海拔高度更高,山上的树木已经没有刚才那么浓密了,树木之间还生长了一些高山绿草。此时太阳已经升起,我们终于爬上了东岩山,站在了山颠。在这初秋的时节,东岩山的阳光显得特别得明媚,东岩山上的天空显得格外的湛蓝。当我们回头一看,却看见四周云雾弥漫,山下的田野和村庄完全被大雾遮挡掉了,我们站在了一片云山雾海之上。此时云雾在山风的吹拂下,一会飘过来,一会儿荡过去,让我们感觉仿佛身处仙境,难怪当地百姓会把东岩山叫做仙山。

富饶的宝地 

中午的时候,山下的浓雾已经散去,老潘带着我们从另一条山路下山。虽然已经入秋,但是透过密林中的树叶看过去,太阳还是明晃晃的,山下的气温依然很高。下山的路没有上山时那么陡峭,行走翠绿的树林中,阵阵山风吹来感觉特别的凉爽和舒适,一身上下顿时轻松了许多。

这时一股泉水哗哗地从脚下流过,我们俯下身大口大口地喝了起来,感觉特别的甘甜解渴。我心里觉得十分奇怪:今年黎川久旱不雨,而这里的山泉水却奔涌不竭。走在前面的老潘介绍说,东岩山树木特别的茂密,因而泉水十分丰富,即使在最干旱的年份这里的泉水也从来没有枯竭过。由于树木浓密,这里还是野生动物的乐园,有许多动物经常在森林里活跃,其中体型较大的有岩羊、野猪、黑熊,体型较小的动物有松鼠、野鸡、果子狸等。

走了大约一个多小时,山下的村庄已经隐约可见,一行行金黄色的梯田镶嵌在绿色山间,分外耀眼。这些年,由于工业化和城镇化建设,农民已经大量迁居到城市,许多的村庄成了无人村,山区许多耕地因缺少水源而撂荒。而在东岩山脚下,我却看到了这样的景象:这里没有一块荒废的土地,虽然也有不少村民外出打工或搬迁出去,但是留下来的村民,他们不仅每户人家养有两头耕牛,耕种了全村的土地,而且每年每户人家靠栽树、做笋的收入超过两万元。他们几乎家家户户盖起了小洋楼,过上了和城里人一样富裕而幸福的生活。 

明朝黎川籍进士王材在黎川十二景中将“东岩时雨”作为其中一景,他在诗中对东岩山有这样的描叙:“积翠长封玉岭泉,苍龙伏洞日高眠。炎风岁岁三农望,寸肤神膏遍九天。”东岩山因位于黎川的最东部,过去每年春夏之际,来自太平洋湿润的东南季风越过武夷山,从这里吹向黎川大地,带来丰沛的降雨,染绿了黎明山川,现在这片土地依然受到雨水的滋润,成为黎川一块绿色生态富饶和谐的宝地。

热点文章推荐

相关文章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