搜索
 

城市文化动起来

2020年11月17日 10阅读 来源:抚州日报社 2011-09-16

——喜迎党代会系列报道之文化建设篇

抚州是一个文风鼎盛的历史文化名城,俊杰英才层出不穷,名篇巨著灿若星河,又经千年岁月打磨,“才子之乡”宛若明珠镶嵌在江西这片红土地上。近五年来,我市经济取得巨大成就,精神文明建设也得到了迅猛发展,看那一座座文化景观建筑拔地而起,文化生态丰富多样……活跃而动感的城市文化成为了抚州一张个性名片。

文化新景  抒写城市个性

清晨的露水散落在这片400亩的绿地之中,几座彩虹桥斜跨在波光粼粼的湖面,66座形态各异的雕塑分布在绿地之中,市民在此晨练可以一面享受大自然的清新,一面感受抚州独有的历史文化——这里是2009年动工,总投资3.5亿元的名人雕塑园。66尊雕塑之中有诗文圣手,有书画名家,有宗教大师,也有文臣武将,都是成就突出的抚州历史名人,他们或卧或立,或执笔或舞刀,仿佛穿越了历史的尘埃静静地站在市民的面前。

夕阳西下,一座楼高49.9米的宏伟仿古建筑镀着落日的余晖矗立在抚河河畔,这就是与江南三大名楼黄鹤楼、岳阳楼、滕王阁齐名的拟岘台。虽说入眼的是新景,可承载的却是过往的旧情。拟岘台始建于北宋嘉佑二年(1057年),历经千年风雨,毁于1931年。2009年,市委、市政府为弘扬德政文化,投资3亿元动工修建拟岘台,这座见证抚州千年兴替、浓缩了宋代抚州民俗风情的拟岘台在第七次重修后,再现抚河河畔,成为市民休闲、游客玩赏的好去处。

抚州的文化设施远不止这两处,从2007年起,市委、市政府开始大手笔建设文化设施,让抚州的文化底蕴能有一个依托的载体。汤显祖大剧院和图书馆、博物馆就是在市民的瞩目和期待下动工的。2008年,两馆的连体建筑竣工,这本就是一座极具观赏价值的建筑,里面的现代化设施和装备标志着抚州的文化基础设施水平位居全省前列;同年,抚州市春节文艺晚会就是在方形框架和圆弧形实体造型相结合的汤显祖大剧院中举行。也就是从那时候起,抚州的文化建设进入一个新的阶段,《牡丹亭》影视基地、拟岘台、名人雕塑园、城市展览馆等多项文化设施如雨后春笋般涌现在赣东的热土上,满城的文化新景承载的不仅是临川悠久的历史,更是抚州人民丰富的文化生活!

 游园惊梦  再现抚州辉煌

“似这等花花草草由人恋,生生死死随人愿,便酸酸楚楚无人怨。”2010年10月12日的汤显祖大剧院内座无虚席,来自全国各地的专家、学者和嘉宾认真聆听了原汁原味的临川采茶戏腔调《牡丹亭》,这也是临川版采茶戏《牡丹亭》在精心准备后的国内首次公演。2010年是我国明代戏剧大师汤显祖诞辰460周年,这位临川才子留下了许多传颂至今的戏剧作品,在戏剧文学界有举足轻重的地位,也为后人研究明代的艺术文化和抚州风采留下了重要的文献资料。为了纪念这位伟大的文化巨匠,经中国戏剧家协会与市委、市政府商议,2010年10月在抚州举办第一届中国汤显祖艺术节,而具有着浓厚抚州色彩的临川版采茶戏《牡丹亭》成为第一届中国(抚州)汤显祖艺术节的重头戏,在国内专家面前惊艳亮相。

其实,“临川四梦”既是抚州人的骄傲,又是抚州人的隐痛。以《牡丹亭》为例,自问世以来就是戏曲界内的经典,但遗憾的是,这些传唱版本中没有来自汤大师家乡的音乐剧目。经市委、市政府研究决定,专门拨出经费打造一个抚州的戏曲文化精品——临川版采茶戏《牡丹亭》。剧本在完全尊重汤大师的原著基础上适当删减;作曲保留了传统的三角班采茶戏演唱形式;唱词和韵白是将地方方言和普通话巧妙地结合在一起;戏剧全部起用本土演员。这出原汁原味的临川采茶戏谢幕时,全场掌声雷动,经久不息。受邀来抚演出的上海昆剧剧团的成员观看后也对临川版采茶戏《牡丹亭》赞不绝口。

可以说,第一届汤显祖艺术节是一场戏剧盛宴,除了上演让抚州人骄傲的临川版采茶戏《牡丹亭》,还有上海昆剧团演出的昆剧《邯郸梦》、《紫钗记》,河北邯郸平调落子剧团演出的舞台剧《黄梁梦》……不出家门就可以看到来自全国各地优秀剧团的演出,大大丰富了抚州人民的精神世界。不过这样大型的文艺表演对于抚州民众来说也不再算个稀罕事,抚州每年至少要举办一场大型文艺演出活动,这还不包括每年如期上演的抚州人自己的春节联欢晚会。

2007年,《欢乐中国行之魅力南丰》在市民的热烈期盼中如期而来;2008年,《同一首歌之和谐抚州》再次走进大家的视线;2009年,南京军区歌舞团带着《小城雨巷》等多个获奖节目来抚汇演……正所谓幸福的土壤里才能培育出文明的花朵,抚州丰富的文体活动就是市委、市政府精心浇灌的一朵七色花。

民间文娱  打造文化产业

由于市委、市政府对文化的重视和扶持,一大批民间的文娱活动越发活跃起来了,尤其是在近几年得到了长足发展,其中金溪手摇狮、东乡罗汉灯、资溪手摇九节龙等二十多个传统项目在市委、市政府的大力支持下申报入选省级“非物质文化遗产”,南丰傩舞、乐安傩舞、广昌孟戏、宜黄戏更是被列为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民间的文化活动已经慢慢成为了文化产业,开始被越来越多的国人欣赏、研究。

宜黄戏是我国古老的剧种之一,跑马的身段和古老的表演形式在其他剧种中早已绝迹,而惟独在宜黄戏中保存下来了;宜黄戏又是京剧二黄腔的“始祖”,在中国戏曲史上占有突出的地位。为了拯救、保护、传承这一古老剧种,近年来,在市委、市政府的大力支持下,当地政府部门加大了对宜黄戏的挖掘和保护。2007年起,该县向社会各界广征宜黄戏剧目、曲目、乐器等相关资料,目前已整理出70多部剧本;为了给宜黄戏提供演出场所,该县压缩行政开支,从财政里拨出专款建剧院,并每年划拨2万元用于添置宜黄戏演出所需的道具、服装及演出器乐。宜黄戏在新的历史时期下重焕光彩,大批慕名而来的专家、学者及游客走进抚州宜黄进行调研、欣赏。

南丰傩舞历史悠久,有“中国古代民间舞蹈活化石”之称,却一度陷入了后继乏人的困窘之地。随着近几年抚州人民的文化生活日益丰富,市委、市政府也高度重视这项古老的民间文娱形式,通过多种途径大力支持它的传承和发展。慢慢地,南丰傩舞衍生出了多种传承形式——除了在传统的节日用以祭祀外,南丰傩舞也成为了一项文化产业,从地方文化“舞”向大江南北,“舞”向世界。2008年6月,在市委、市政府的大力支持下,南丰举办了为期五天的傩舞调研活动,并邀请中国傩戏学研究会副会长兼秘书长巫允明出席调研活动,同年南丰傩舞被列入世界首批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2010年,“南丰傩面具雕刻”列入江西省非物质文化遗产项目,同年11月,全国网络媒体受邀来到南丰,报道傩舞的今昔风采;今年4月,全国网络媒体再次聚焦南丰傩舞……南丰傩舞不仅吸引了慕名而来的四面八方客,还带着千年傩舞的神秘走出国门,多次获得国际大奖,被越来越多的世界友人知晓。

记者 宁璜

热点文章推荐

相关文章推荐